日本‧磯庭園文化交匯


(日本)在日本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縣首府鹿兒島市,保存著一處在日本聞名遐邇的大名(諸侯)庭園,就是俗稱“磯庭園”的仙岩園。在江戶時代,日本各地的諸侯被稱為“大名”,仙岩園正是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之一,由於位於鹿兒島市吉野町的磯地區,俗稱“磯庭園”。如今,仙岩園還經常成為歷史劇的拍攝地。

仙岩園建於1658年,是統治鹿兒島縣的前身薩摩藩第19代藩主島津光久建造的別墅庭園,此後歷代藩主都曾進行改建,最後一次大規模改建是在1884年。島津氏先祖是秦氏,是日本著名的外來氏族,被認為是秦始皇的後代。島津氏自從12世紀末的鐮倉時代開始就統治薩摩地區,家風尚武,代代都有明主涌現,有“島津無昏君”之說。

仙岩園背山面海,以優美的風景和寬敞的院落著稱,面積達5萬平方米,1958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名勝。雖然仙岩園內的建築主要是日式風格,但是最被人稱道的地方則採用了中國園林傳統的“借景”手法,以對面的櫻島火山為假山,以山腳下的錦江灣為池塘,使得園內風景顯得無限廣大。仙岩園內池塘、小橋、石燈籠等搭配有序,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既有日本庭園之美,又受中國文化影響,是日中兩種文化交匯融合的見證。

庭園內建築的所有木質部份皆為原木色,顯得非常質樸。園內建築的很多柱子上部都裝飾著銅蝙蝠,這是為了掩蓋柱子上的鐵釘。因為蝙蝠中的“蝠”與“福”發音相同,在中國建築和繪畫作品中被作為吉祥圖案使用。顯然,這種風俗也傳到了薩摩藩。在茶室內懸挂的“思無邪”挂軸,是藩主島津齊彬的座右銘,它就出自《論語.為政篇》。

庭園內的“望岳樓”是一座在日本很少見的青瓦頂的單檐四角涼亭,據傳是琉球國王贈送給薩摩藩的,具有中國建築風格。地面的273塊青磚據說是模倣阿房宮的地磚花紋燒制的,涼亭內匾額上的“望岳樓”三字模倣書聖王羲之字體,落款也寫著王羲之。

庭園後半山腰的垂直巨岩上刻著“千尋岩”3個大字,合計高達11米,是1814年第27代藩主島津齊興動員3900人次勞動力,花費3個月時間刻成的。在中國,摩崖刻石在風景名勝地很普遍,在日本則不多見,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對當地的影響。

仙岩園內的“曲水之庭”是舉行曲水流觴活動的地方,是第21代藩主島津吉貴建造的,1959年經過發掘整理,是日本唯一保留了江戶時代面貌的最大的曲水流觴庭園。曲水流觴是自中國傳來的三月三日上巳節的傳統習俗,目前,這裡每隔一年會舉行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每次都吸引大批遊客。

“曲水之庭”附近是一片翠綠的竹林,被稱為“江南竹林”,頗具中國江南色彩。孟宗竹在中國一般稱為毛竹,借用24孝中“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在日本被稱為孟宗竹。1736年,島津吉貴從琉球國索取了兩株,種在仙岩園內,此後推廣到日本全國。(新華社)



你知道嗎?

日本氣候溫潤多雨,山明水秀,為造園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日本民族崇尚自然,喜好戶外活動。中國的造園藝術傳入日本後,經過長期實踐和創新,形成了日本獨特的園林藝術。日本歷史上早期雖有掘池築島,在島上建造宮殿的記載,但主要是為了防禦外敵和防範火災。後來,由於中國文化以及佛教的影響,庭園中出現了遊賞內容。在欽明天皇時代,因佛教東傳,日本宮苑中開始造須彌山、架設吳橋等,朝臣貴族紛紛建造宅園。接下來的朝代,日本造園技術不斷進步,除了接受中國園林的精華外,也融入了日本當地文化在造林藝術裡,從而形成日本庭園獨特的日中文化交融的魅力。(資料來源:互動百科,最後修訂於2012年3月13日)

更多資訊:仙岩園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日本‧澀谷唱響老民謠
日本‧製絲啟動工業化
日本‧反魂丹提振經濟
日本‧生活在活火山邊
日本‧海洋女兒撈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