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簷:調查馬航‧中國記者的困境


失聯的馬航MH370客機上乘客最多的是中國人,在搜尋客機的新聞大戰中,中國記者完敗。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篇〈無法到達的新聞現場〉,文章中稱,“幾乎所有的乾貨(一手新聞事實)都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社、BBC等英美媒體挖出來的,它們的報導真正對馬來西亞形成了壓力”。從兩本假冒護照到馬軍方承認客機失蹤前有折返迹象,從失聯客機副機長曾邀請女乘客進入駕駛艙拍照,到機長家中有飛行模擬器,還是反對黨的支持者。

抵新聞現場
收穫遠遜外媒

就在CNN、路透社等國外媒體一次次披露資訊的同時,中國記者也到達了一個又一個新聞現場——麗都飯店、富國島、吉隆坡、搜救艦船。但中國新聞人在關鍵資訊挖掘、證實證偽上,幾無所獲。

4月7日,新華社發表文章稱,馬航事件中,中國媒體表現疲軟的背後,既有“不知向何處挖”的混亂,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尷尬,中國媒體的情報蒐集和分析能力有待改進,這值得反思。文章稱,雖然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仍有很多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馬航370事件再次突顯這個尷尬事實。

技術?新華社把中國記者的尷尬歸結於技術,歸結於實力,稱“新聞競爭的表象下,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比如,波音公司和勞斯萊斯公司與馬航客機有技術上關聯,當中國記者費盡周折聯繫上這些公司,但面對中國記者的追問,他們卻三緘其口。對西方媒體而言,獲取這些本國機構的資訊實質上是“本土作戰”。

非獨立行業
國內外受歧視

西方對內地記者的偏見,可能是事實,但實際上,中國政府也對自己的媒體報以偏見。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內地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

我親耳聽到的故事是:某年,達賴訪問美國。白宮新聞發佈會,當時美國新聞官把最後一個問題“留給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記者”。當時,新華社美國分社的頭帶著5、6個記者在下面,一言不發,結果這個機會被一個香港記者搶去了。事後,給我講這個故事的人,他當時是新聞學訪問學者,在現場,問這麽好的駁斥達賴的機會,為何放棄?那新華社的頭說,我們昨天就把請示報告發給總社了,沒有回音,我們就不能發言。這個新華社的頭,後來當了《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記者頻受壓
新聞理想泯滅

此次馬航客機事件,新華社下屬一雜誌約了一名學者寫文章,他分析了馬來西亞國內政治對此事件的影響。此稿不能登。這位學者一氣之下把稿子給了FT(《金融時報》)中文網。雜誌編輯勸他,別生氣,我們的審稿尺度就這樣,你知道的。

做新聞,尤其是跑在一線的記者,是賺不了大錢的,唯一讓他們著迷的是發掘新聞,追求正義。但不可能,這個社會容不下他們,沒他們發言的份。尤其去年以來,反憲政,打大V,眼下還在反新聞敲詐,這攆走了許多有新聞情懷的人士,或經商,或當官,或反身做新聞蛀蟲。新聞界是有蛀蟲,但更大的危害是新聞管制,是新聞理想的泯滅。所以,在馬航事件中,中國內地新聞人集體疲軟。

不僅技術輸
腐敗浮躁惹禍

中國人是有創造力的。看看中國的電視節目吧,比美國豐富。但這不關政治、時事和司法。為印證中國記者輸的不僅是技術,而是其他,看看中國建築吧。2010年,住建部一位負責人在第6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建築的壽命卻只能持續25至30年。”相比較,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是74年。

是中國設計師不行?技術不靈?為什麽千年前的趙州橋還立著?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還頂住了汶川地震?

任人都知,這背後是腐敗,是偷工減料,是速食工程,是社會的浮躁。甚至,是官員的政績燒的。著名的北京華僑飯店、台灣飯店,都是建成20年時,生生給炸掉了。然後蓋新的,新的漂亮氣派,於是有了GDP,有了政績,便升官了。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香港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