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石澳大頭洲‧浪淘石‧鬼斧工


  • 岩石形狀像四四方方的豆腐,是因為花崗岩出現水平及垂直節理,經過不同氣溫及雨水、海水的侵蝕而成。豆腐岩石牆其實是海蝕崖,它的下方是海蝕平台。(圖:香港明報)

  • 大頭洲出現不止一個海蝕崖及海蝕平台,大自然威力之強可從地貌中展現出來。(圖:香港明報)

  • 海蝕隙是受到海浪長期侵蝕而形成,若侵蝕持續,海蝕隙會伸延打通陸地,變成海蝕拱,最後拱橋塌下變成海蝕柱。(圖:香港明報)

  • 五分洲有4條明顯的罅隙,小島像被分開成5份一樣。(圖:香港明報)

  • 石英入侵岩石。(圖:香港明報)

  • 石英。(圖:香港明報)

  • 地衣。(圖:香港明報)

自然界中每一塊石頭都彌足珍貴,因為它們的年歲都以億萬年計,對於只有百多萬年歷史的人類來說,實在難以想像或知道,岩石究竟經歷了多少不平凡的風化侵蝕才形成今日的地貌。近來地質公園話題鬧得熱烘烘,令不少人開始關心被冷落多時的岩石。其實,香港值得欣賞的地貌和岩石多不勝數,就像石澳大頭洲,經長年累月的風化及海浪侵蝕,形成了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隙等不同海岸地貌。獨特之處,不僅吸引愛郊遊的市民遊覽欣賞,還成為不少新婚夫婦拍攝婚紗照的熱門景點。

石澳位於香港的東南面,地貌主要以花崗岩組成。要前往石澳大頭洲,其實十分方便,從石澳巴士總站下車步行約17分鐘便可到達。

花崗岩跟火山岩不同,後者的形成是由於岩漿從火山口噴出或溢出,花崗岩則是岩漿靜靜地深藏於地殼內冷卻而成。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會員、地質生態導賞員葉恒榮說:“花崗岩處於地殼深處,因表面的火山岩風化侵蝕後才暴露出來,花崗岩的節理小部份在冷卻過程當中因收縮形成,而大部份則是暴露地面後接觸空氣及水分,或因岩石表面壓力得以釋放而形成,致使花崗岩擁有較多及縱橫交錯的節理。加上石澳這區長期受東北及東南季候風影響,海浪每日24小時拍打岩石,故形成多種海蝕地貌。”

來到大頭洲,你會看到海浪拍打衝擊岩石、濺起巨大浪花的壯觀情景。石澳的花崗岩在香港岩石中甚為“年輕”,但也經歷了1.4億年的風風雨雨。

許多人都知道花崗岩的特徵是石上有花紋,但相信不會有很多人知道,其實,這些花紋是花崗岩的礦物。每種岩石含有不同的礦物,花崗岩的主要礦物有黑雲母、長石及石英。由於花崗岩是在地殼內慢慢冷卻而成,故有足夠時間讓礦物結合,相比火山岩,花崗岩會出現較明顯和顆粒較大的礦物。礦物比例的多寡足以影響花崗岩的顏色,常見的花崗岩有淺灰色和粉紅色。

裂紋節理多‧藏石英岩脈

除了海岸地貌,細心觀察岩石,瞭解它們的故事,欣賞岩石也頓時變得有趣。在岩石堆中,偶然可看到一條乳白色的物質藏在岩石裡,那就是石英,葉恒榮說:“石英溶液是由地底較熱的位置,經花崗岩岩基(積聚在地殼深層的巨大熔岩體)內較弱的裂紋或節理,向地面湧出,大部份未到地面時已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岩中的石英岩脈。”石英岩脈是帶有一條條柱狀的石英體,呈半透明的乳白色,小部份呈透明狀態的,樣子似曾相識,原來它就是我們常見的水晶。

花崗岩可說是香港及九龍市區內最常見的岩石,因它堅硬而且多節理的特性,相比火山岩容易開採,所以經常被用作建築材料,花崗岩佔全港岩石約30至35%,主要分佈於香港島北及東南部、觀塘、沙田、荃灣、青山和屯門等地。

Check Point1

海蝕崖及海蝕平台‧海浪偷石

當海浪不斷拍擊海岸斜坡,斜坡下方的岩石節理位置首當其衝,持續的侵蝕形成洞穴,致使上方的岩石因欠缺承托而塌下,形成峭壁,這就是海蝕崖。洞穴漸漸向內擴大,加上海蝕崖不斷崩裂和塌下,帶有沙的海浪把下面的巨礫磨碎及沖走,最後形成海蝕平台。

Check Point2

海蝕隙不斷變形

經海浪侵蝕的現象有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拱和海蝕柱等,各有不同形態,像海蝕隙,是因岩石出現節理,經過海浪的侵蝕及拍打,先形成海蝕洞,後期洞頂塌下形成隙,裂隙加闊最終形成海蝕隙,從後方看來像英文字母的V字。

Check Point3

五分洲大頭分體

大頭洲的旁邊,有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五分洲,它原先與內陸花崗岩連成一體,但經長年累月的海浪侵蝕,終被分開了,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島。五分洲的正面清楚看到4條明顯的垂直節理,因海浪侵蝕及風化,形成海蝕隙。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席吳振揚表示:“岩石地貌提供所有動植物居所及食物,是所有生態系統的基礎。破壞岩石地貌,等同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所以我們要愛惜香港一山一石。岩石地貌亦代表地方的獨特天然面貌,是一個地方的真正面孔、歸屬感的根源。獅子山、望夫石、八仙嶺、大帽山等山石,伴我們經歷無數風雨。國際金融中心ifc、中銀大廈,這些水泥鋼筋的人工形象是香港人的真正面孔嗎?可代表我們多久?”

網上欣賞石澳海蝕地貌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委員張燕萍講解花崗岩形成原因及五分洲形成過程

http://video.mingpao.com/green/017.htm

石英水晶好兄弟

在大頭洲的花崗岩中到處可見岩石被石英入侵的情況。石英帶有乳白色,間中也看到小量呈透明狀的水晶。石英與水晶有甚麼分別?關鍵在於石英形成的時間有否被其他物質混入,沒有混入其他物質的石英就是水晶,透明通透。

石英的抗風化能力強,硬度為7(鑽石是10),在地上拿一撮沙土看看,岩石可能一早變了泥土,而呈乳白色的石英仍清晰可見。

如果岩石表面出現一些不是礦物的物質,這很可能是地衣,地衣是藻類與真菌組成的共生生物。有些是一小片,有些卻佈滿整個岩石。

地衣的出現,代表了這裡的空氣清新,因為它們要在空氣清新的環境才能生長,每年生長約1至2厘米,而在石澳大頭洲的花崗岩上不難發現地衣,證明空氣質素良好。

香港的岩石主要分為火成岩(花崗岩及火山岩)、沉積岩及變質岩,石澳一帶則主要由花崗岩組成。而花崗岩擁有較多縱橫交錯的節理,形成多變的面貌,到大頭洲沿途所見,就有不少形狀奇怪的岩石。

顏色紅黃鐵質作怪

大頭洲是觀看海岸侵蝕地貌的好去處,也是認識岩石的好地方。岩石會同時出現黃色和紅色,是因為岩石含有鐵質,基於不同的風化程度、岩石與水和空氣接觸的時間長短、濕度、氣溫,統統都影響岩石的顏色。



你知道嗎?

攝影教室:慢快門浪如絲

題材:花崗岩
拍攝地點:石澳海角郊遊區(大頭洲旁)
ISO:200
光圈:f25
快門:1/5s
鏡頭:29mm

浪花拍打下來產生動感,構圖時宜找一個靜態事物作前景,交織出一幅如圖中前方岩石(靜態)及後方浪花湧進來(動態)的畫面,表達大自然的力量。浪花拍得像絲一般柔順,需用慢快門,但注意別因快門過慢,令影像模糊。

香港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