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憨鸚鵡等救援


(紐西蘭)不會飛行、動作緩慢,有時候對牠們而言,人類比起同類更具性吸引力……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紐西蘭鴞鸚鵡面臨滅絕的原因。儘管如此,自數十年前開展的龐大保育工作,給這種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帶來了一絲希望,將其數量從1990年的50隻提昇至現年的126隻。

胖胖的綠色鴞鸚鵡在19世紀初以前,曾經是紐西蘭最普遍的鳥類之一。保護鴞鸚鵡計劃的負責人迪爾德麗.維科.斯科特(Deirdre Vercoe Scott)說:“早期的探險家查爾斯.道格拉斯(Charles Douglas)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鴞鸚鵡的數量之多,讓你可以把牠們像蘋果般從大樹上抖落。他還曾經目睹6隻鴞鸚鵡從一棵灌木上被搖下來。”維科.斯科特說,棲息地遭到人類破壞和獵食者動物如鼬、貓和狗等被引入,都給鴞鸚鵡的滅絕埋下導因。

鴞鸚鵡屬夜行性鳥類,不會飛行,基本上居住在地面上。牠們是攀爬高手,但是面對威脅時卻會全身僵硬,這讓牠們輕易地被捕食。雄性鴞鸚鵡在求偶時由胸腔發出的深沉聲響,也令牠們成為夜間森林獵人的目標。隨著種群老化和數量下降,鴞鸚鵡保護計劃首席科學家羅恩.莫爾豪斯(Ron Moorehouse)曾在上世紀90年代指出,這種鳥類的未來,看起來很渺茫。

這樣的情況催生強烈的保育運動,涉資數千萬元,以拯救這些對人們來說既可愛又充滿個性的鳥類。護林員薩拉凱威(Sarah Kivi)說:“牠們也會有暴躁的時候。牠們展示出的多種個性,我認為是無法從其他鳥類身上找到到。牠們會坐在一旁看著你,而你會好奇牠們在想什麼。”

導致問題惡化的症結在於可活長達90年的鴞鸚鵡繁殖非常緩慢,牠們只在土生樹木果實累累的季節繁殖。而繁殖計劃的另外一個難題就是雄性的鴞鸚鵡會“纏著”牠們的飼養員,這意味著牠們將飼養員而非雌性鴞鸚鵡當成是交配的對象。初期的保育行動中,護林員甚至戴上佈滿小孔的古怪塑膠頭盔,去收集頭頂上那些雄鴞鸚鵡的精子,但是卻失敗了。

2009年,當英國演員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正在拍攝他的節目《最後一眼》(Last Chance to See)時,他目睹了鴞鸚鵡滑稽的一面;一隻被命名為“Sirocco”的鴞鸚鵡“看上了”動物學家馬克.卡瓦迪恩(Mark Carwardine),並開始用力地與他的頭皮“結合”。這個被弗萊形容為“我见过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的畫面,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吸引了將近400萬人次點擊觀看(http://www.youtube.com)。

維科.斯科特說,在把鴞鸚鵡遷移至兩個偏遠的島嶼時,牠們的命運開始改變。那裡的害蟲已經被清除,陸地上的獵食者也無法游到島上。她說:“最大的突破就是把鳥群遷移到沒有獵食者的島嶼上,並在克服(我們的)恐懼後去瞭解牠們繁殖的方式。如果我們不動手,我們將失去鴞鸚鵡。”

基本上任何一隻鴞鸚鵡都很難在野外生存,意思是只有保育行動才能拯救這個物種。護林員在1999年消除鼠患之後,今年再把八隻鴞鸚鵡送到第三個避難所。莫爾豪斯說,八隻鴞鸚鵡中部份原本就來自島上,牠們會回到牠們的舊巢位置,希望牠們能夠在新環境裡儘快定居和繁殖後代。

儘管鴞鸚鵡仍然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物種,但莫爾豪斯認為情況已沒有那麼嚴峻。他說:“趨勢正在上升,我們受到很大的鼓舞。我們的工作當然更容易了,但是面對126隻鳥,你必須小心管理遺傳基因,這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在現有的數量中,我們將儘量保持基因多樣性。我們正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New Zealand\'s \'night parrot\' brought back from the brink



你知道嗎?

鴞鸚鵡(毛利語:kākāpō,夜鸚鵡的意思),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羽毛披著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的特有物種。牠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会飞的鸚鵡,翅膀相對較短,體型則冠絕同類,雄性成熟期時體長可達60厘米,重2至4公斤。從牠的解剖結構中得知,牠象徵了部份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因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

鴞鸚鵡在紐西蘭土著毛利人心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也出現在他們不同的傳說和民間傳奇之中。鴞鸚鵡不規則的繁殖週期常與飼果豐收年一同出現,像紐西蘭陸均松這類數年才結一次果的樹木也在牠們繁殖的年份結起累累的果實,致使毛利人讚美鴞鸚鵡有預知未來的能力。(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2年6月21日)

中英對照:

‧kakapo:鴞鸚鵡
‧sanctuary:避難所/庇護所
‧predator:獵食者
‧stoat:鼬鼠
‧nocturnal:夜行性的
‧air sac:氣囊氣孔
‧grumpy:脾氣暴躁/性情乖戾
‧take a shine to:有好感
‧hands-off policy:不干涉政策

延伸閱讀:

印尼‧長臂猿電台之聲
澳洲‧拯救惡魔大行動
台灣‧山野飛鼠保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