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選國民黨慘敗‧兩年後總統選舉堪虞


被視為2016年總統大選風向標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塵埃落定,國民黨在六都選舉失其五,台北、台中、桃園、台南、高雄慘敗收場,僅保住新北巿,其他地方選舉也是敗仗連連,這是國民黨罕見的敗仗。在令人注目的台北巿長選舉,是兩名並無實際管治經驗的候選人、國民黨連勝文以及無黨籍柯文哲對決,連勝文縱然擁有巨大選舉資源,終究敵不過背後有民進黨支持的醫生柯文哲。一方之既起與一方之落敗,折射出來的是兩年後的總統大選情勢,以如今國民黨的弱勢,加上台灣經濟乏力,馬英九有難以推脫的責任,極可能出現台灣民主化之後的第3次政黨輪換。

民生為重不談族群
經濟乏力國民黨有責任

台灣這次地方選舉,因為涉及重點縣巿,足可為兩年後的大選走勢把脈。六都之中,尤以台北巿長選舉受到重視,除了這是台灣最大城巿的爭奪,在台灣民主化之後當過總統的陳水扁及現任的馬英九,都先後做過台北巿長,這一往績令人對台北巿長選舉具有特定期許,誰勝誰負,很大程度可以觀察總統選舉風向。因此各方投入資源極大,只要打通此路,未來兩年若能以政績成功鋪墊,有助在總統大選先聲奪人。

硝煙過後,回顧包括台北在內的選舉過程,在在突顯一個明顯特色:民生論述多於族群爭論,選舉議題始終圍繞城巿規劃或與大陸經貿關係,往日動輒出現的“外省籍對本省籍”議題未見抬頭,或者這一現象要待到總統大選才會冒現。相反,連柯之戰被視為“富人與窮人”階級之戰,特別是台灣今年有新獲投票權的逾60萬新生代,其中逾10萬在台北巿,以過往5次台北巿長直選為例,得票最少勝出的是1994年陳水扁的61萬票(44%得票率),得票最多的勝選是2002年的馬英九的87萬票(得票率64%),這逾10萬“首投族”在短兵相接的選舉,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台灣近年的社會最大議題不是民主自由,這兩項指標經歷台灣人民長時間爭取,終於在1980年代末解除戒嚴,寶島在其後逾20年迎來民主。大政既定,回歸基本自當必然,台灣近年的議題是經濟呆滯,大學畢業生月入2.2萬元新台幣(不到6000港元)大不乏人,這批被稱為“22K”的年輕人,成為政客必爭之票。因此縱然家族富裕,連勝文也得當一天修車工或做一天小販,以此拉近與年輕選民距離。

中小政黨邊緣化
兩黨制輪換當家

當民主已成必然,政績便是主戰場,由於過往民進黨大打悲情牌,族群衝突這一因素過份擺弄帶來反效果,因此柯文哲雖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後人,但在這次選戰甚少以此作標榜。眾所周知,柯文哲是“無黨籍”參選,但背後是民進黨已是公開秘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兩年前大選失利後,公開表示要調整大陸政策,在如此思考前提下,民進黨過往“必殺技”的大陸因素或族群衝突,在這次“九合一”選舉幾乎無人再提。對岸的中共評論選舉也極為小心,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只說“從不評論任何特定候選人”。因此,撇除大陸因素、撇清族群衝突,回歸選舉基本要素,即台灣經濟往何處去,如何擺脫停滯不前的發展,是今次選舉特點,亦是預視未來總統大選的走向。

經歷多次選舉,台灣選舉政治趨於成熟,加之國民黨及民進黨由於資源及影響力趨大,其他中小型政黨出現被邊緣化的現象,諸如前總統李登煇支持的台聯,以及從國民黨衍生出來的一些政黨都似乎星沉影寂,“國民黨對民進黨”兩黨制隱然成形,“九合一”選舉便是其中之一例子。從目前情况看來,兩年後的大選亦復如此,不會出現1996年及2000年鼎足而三的情狀。兩黨制帶來政權輪換,當民心厭倦,另外一黨取而代之,以選票帶來希望。美國總統奧巴馬6年前挾著“變革”(Change)上台,帶領國家度過金融海嘯,失業率逐步下降,但在剛結束的中期選舉一敗塗地,民心思變比任何一個因素都大。既然如此,台灣經濟不振多時,馬英九民望低迴,若無脫胎換骨的振作,兩年後的大選,國民黨前途很難令人樂觀。(香港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