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僑文學創作品質上升


(中國)來自海內外的數名作家於11月13日在廣東省中山市召開的“華僑華人文學作品獎研討會”上指出,隨著來自中國的新移民的增多,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作家也日益增多。他們從中西文化的對比中力圖闡述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正在以文學性、思想性和全球性經驗的跨越大幅提昇創作品質。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認為,海外華文文學原來僅在東南亞一帶能找到身影。但隨著新移民的增多,現在在歐洲、北美和澳洲都能看到一批十分活躍的作家。也許再過幾年就連非洲都可能產生華文文學創作的印跡。以前,海外華僑華人創作的作品多為短篇小說,但現在長篇巨著越來越多,作品反映的內容甚至於不再拘泥於自己的祖國或居住國。華人文學開始在海外留根、立根。

戴小華是馬來西亞的知名作家。她說,華文文學在馬來西亞有著勃勃生機,這與馬來西亞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漢語教學體系有關——馬來西亞政府主辦的華文小學已逾1200家,華僑華人以捐資辦起的獨立的華文中學也逾60家。甚至有8萬名非華人在華文學校讀書。加上華文報紙眾多,所以華文文學在馬來西亞有一個好的創作環境。

旅日的鬱乃和旅加的孫博不約而同地談到,作為新的華人或華僑,離開祖國越久就對祖國的戀情越濃。用華文在海外進行文學創作,是因為與母語難以割捨,甚至認為母語仍是表達心境和語境的最好載體,能從華文文學的創作中找到一種心靈回歸的慰藉。雖然身處海外,但他們中的不少人希望或正在參與主旋律的文學創作,因為行走在中西文化之間的他們認為經歷了中西文化的比較後更能通過文學作品道出對祖(籍)國的感情和對中國歷史事件的感悟。

《中國作家》副主編王青風和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院研究員蕭立軍均認為,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的最大市場仍在中國國內,海外華文文學的返鄉是必然的。這種文學的返鄉也反映了源自中國的海外新移民對祖(籍)國的強烈思念,而祖(籍)國也在給他們一個可與中國國內作家“叫板”的舞台。

陳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在浙江生活的文學青年,現在加拿大從事商業。當他將自己在阿爾巴尼亞經商時一段被綁架的經歷寫成小說並在中國國內發表後,他已在海外華文文學創作領域成為知名作家。他說,早期海外華僑華人的後代多變成僅能用英文進行寫作的人,所幸的是,他們中的有識之士已用英文記述了他們前輩在海外的打拼歷史,這很重要也很必要。現在在英語環境下的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更重視自己的寫作水準,他們明白目前他們的市場仍在中國國內,而要在中國國內市場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在品質上與國內作者的水準相當。

蕭立軍則希望海外華僑華人作家也要重視海外的文化市場。蕭立軍說,西方不少人並不真正瞭解中國和中國人,這是因為熱愛和平、無任何侵略史的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並未有效地通過文化傳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海外從事文學創作的華僑華人,應重視文化傳承的使命,重視文學對美好心靈的喚醒和促進各種族交融,從而使沒有武力征服和經濟利誘元素的中華文明進入人們的心靈。

中國現代文學館文學研究員北塔說,雖然文學本身無國籍,但他很贊同將海內外的華文創作統稱為與國籍無多大關係的漢語新文學的提法。因為創新漢語新文學,需要資源豐富的跨語言跨語境的環境。只有將漢語新文學放在有對抗性、異質元素的全球化的語言環境裡,才會有個更高水準的文化舞台。(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