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今年端午節十年最遲


(中國)6月23日(五月初五)將迎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表示,自2002年以來,今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最遲。天文年曆顯示,2001年端午節對應的陽曆日期為6月25日,自此以後的10年裡,端午節對應的日期最遲為2004年6月22日,最早為2009年5月28日,最早與最遲相差了近一個月。

王思潮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最主要是由農曆閏月所致。中國目前同時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曆(陽曆)和中華民族傳統的農曆兩種曆法。但農曆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年少了10至12天。為使得農曆年與陽曆年能基本對應,中國採取了“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

王思潮介紹,今年的農曆年裡有一個閏四月,因此,農曆五月對應的陽曆日期就要遲很多。如果農曆閏月被安排在了五月之後,那麼下一年端午節就要來得遲一些。如2014年有一個閏九月,2015年端午節陽曆日期就落在了當年的6月20日。天文年曆顯示,自今年以後7年裡,也都以今年端午節來得最遲,直到2020年這一紀錄才被打破,當年端午節為6月25日。

王思潮表示,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王思潮介紹,“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版本很多,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最廣。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但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所副所長陳竟表示,端午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千萬不能只有粽子文化。衛生防疫就是傳統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一些人用綁有紅線的笤帚,掃除垃圾,清潔衛生。民間還有“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辟邪”之說。端午節的吃食文化也很豐富,民間有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傳統習俗,歷代詩賦、筆記等記載龍舟競渡的數不勝數。這一文化一直保留至今。(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