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廖彼得‧與檳城古蹟油畫共舞


  • 這幅是檳城某處被火神光顧過的荒屋,多年前廖彼得冒險溜進去畫下的,對他來說,只要是好景,有感覺的地方,他都會設法以畫記錄之。(圖:大馬光明日報)

  • 本地著名畫家廖彼得對檳城的老房子和古跡文化,有著深深的迷戀。(圖:大馬光明日報)

  • 廖彼得決定於明年將有關檳城古跡的畫作帶到紐約,讓全世界見識檳城的美。(圖:大馬光明日報)

  • 廖彼得的作品色彩鮮明、粗獷和豪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內在的感受深切的表達出來。(圖:大馬光明日報)

  • 廖彼得第一眼看見這間老房子就愛上了,並馬上將它買下,未來更有計劃在檳城定居。(圖:大馬光明日報)

  • 檳城古色古香的特色,常激發廖彼得的靈感,每回到檳城,他都會完成好幾幅佳作。(圖:大馬光明日報)

(大馬)已晉身國際大師級,成為新馬藝壇風景油畫奇葩的廖彼得(Peter Liew),15年來在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等地兜了一大圈後,才發覺自己手上原來一直有1塊寶,卻渾然不知。

早在20年前廖彼得即被檳城深深吸引住了,在這有山有海有著豐富人文古蹟的可愛小島上畫下了數十張畫,那個時候也沒想到,有一天檳城會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迷戀檳城,今年初,他在檳城買了1間老房子的同時,也在檳城浮羅山背物色了1塊地,計劃明年在那裡建1個內涵豐富的藝術村,讓檳城這樸實精彩的小城,繼續發光發亮。而後天起,他將在檳城展出這30年來他為檳城而作的20多幅畫。

廖彼得(54歲)生長在霹靂金馬崙山腳下,自小即在大自然的懷抱盡情吸受養分,也培養出對大自然的一份強烈情感,促成在他在往後的藝術創作裡,大自然的真、善、美不斷冒現於他的畫作中。

人人都說,藝術不能當飯吃,在馬來西亞獨立不久的60年代,要走畫家這條路,更是苦上加苦,堅持求藝術的過程,沒人走得平坦、稱心,更何況那個時候的廖彼得還是這一日三餐都成問題的鄉間窮小子。

7歲時,廖彼得的眼睛定格在桌面上同學哥哥畫的1幅海景畫上,一股激情湧上了彼得的心頭,內心澎湃再澎湃,畫面上清澈的藍天白雲,深深吸引了他的眼球,“我也要作畫!”

要作畫的熱血,不停地在他胸中燃燒,雙眼晶晶閃亮了,這小子,就憑著超強的意志和興致開始了他的“偉大理想”。

在當時,想成為畫家這個志願確實是“偉大理想”,更是遙不可及的夢。他說,當年的自己窮得連要掏出幾毛錢來買彩筆作畫都沒有,兩袋空空如也,想吃一頓好的都已是奢侈,未來要靠賣畫賺錢,這不是笑話嗎?

成功需要付出

“所以,從一開始我就知道,真要走這條路,我廖彼得一定要付出雙倍的努力,那怕耗盡我全部的精神和時間,只因我深信,不管做任何事,在成功上門之前,付出是必要的。”

當畫家這願望,身邊的人沒特別反對,但贊成者也沒幾個,在大人心中,小孩子嘛,總有一大堆空談的夢想,也無需去潑他冷水,當他一再碰釘時,自然地就會打退堂鼓了。

然而,彼得作畫的決心和執著,卻是一天天讓人吃驚,每天一下課,年紀小小的彼得就抓起彩筆和紙張到處寫生,沒人能阻擋得了他作畫的意念,更重要的是他確實有繪畫的才能,時光荏苒,如他所願,他順利地到藝術學院就讀。

那段時期,也是彼得備受考驗的時刻,學院裡的他,過的實實在在是“非人”的生活。

“不騙人,在唸藝術學院時,有好幾年的每月的後半個月裡,我都是長期餓著肚子學習的,胃病也纏上了我。父母每月寄來的錢,扣除房租,所剩一半的錢都用來買作畫的原料了,根本不夠錢來填飽肚子,常常便是一天三餐都喝牛奶撐著,而且奶粉都是在補習中心內,向清潔工人討來的。”吃都成問題了,彼得說,衣服也更是沒買過1件。

1個月交20幅

而且,就算他將一半的生活費投在畫畫的材料上,但以他對繪畫的投入度,那丁點兒的錢也幫助不大。“別人1個月完成3幅作品,我卻堅持交20幅,因為自己也實在是太喜歡畫畫了。”

應對自己超強的“生產力”又湊不出錢時,他就去垃圾場撿拾一些畢業生丟棄的作品,以及用剩的原料。“用過的布料用漆水洗淨就可以循環再用,而一些用剩的顏料,我就用錘子將剩餘的所有顏料全敲打出來再用,這些都是我不費半分錢即能繼續作畫的方法。”

買顏料要用得很精,他都會先買“基本色”

紅、黃、藍,再調配出其他的顏色,惟他坦言,因為用的都是較差的顏料,所以他7-80年代的作品,至今大都已呈現脫色情況。

“這段日子雖然過得很狼狽,有一餐沒一餐的,但我卻非常享受,沒本錢,就要靠自己努力增值,這是我個人的人生理念。”

為藝術環遊世界

廖彼得在畢業後,於吉隆坡藝術學院執了15年的教鞭,他認為,先要打好經濟基礎,才能談理想。“當講師15年,邊教書邊作畫,我的收穫相當豐富,在實現我的理想之前,我做足了準備工夫。1995年,在經濟有了基礎後,我才決定正式展開追夢之旅。首先我去了法國,之後到巴黎,再到北歐一帶,紐約是我目前逗留最久的地方,因為那裡是文化薈萃之都。”由於紐約在藝術和美學上帶領著潮流,同時也收藏著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彼得也在這個城市裡盡情的釋放及吸收他極渴求的養分。”

這15年來,彼得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國外,忙著搞藝術活動和交流,後來更去了中國和台灣,把自己的視野和藝術事業放寬再放寬。

醉心檳城的美

檳城一直是廖彼得最愛的城市,80年代從他踏進這城市,看第一眼開始,就已經著了迷。“我覺得檳城是真正表現出馬來西亞多元化特色的城市,路上有中文指示牌,有老房子,有小印度,是3大民族融洽共處的地方,檳城實在是讓人覺得太可愛太親切了。”

今年,他為圓自己多年的夢,在檳城喬治市買了1幢老房子,打算將它改裝成工作室和畫廊,更計劃在未來和全家人定居在檳城。

2個月前,彼得更相中檳城浮羅山背約2個半3英畝的一片地,並已付了訂金,對這山明水秀的地方,他有著滿腹的計劃。“我計劃將它打造成藝術村,然後,我會把外國的畫家引進來,與本土畫家交流,瞭解彼此的文化,開闊視野,豐富內在。若無意外,這計劃該會在明年落實。”

油畫成性格寫照

會選擇畫很有氣勢很有力量的油畫,彼得說那是因為和他的性格相像。“畫面那鮮明奪目的色塊和粗獷豪邁其實是我性格的寫照,那是內在的我,但就外表看,大家都說廖彼得是謙和溫順的,內裡的我其實熱情得很,非常強烈,這是廖彼得的另一面。”

油畫媒材的鮮豔飽滿、富於張力,可以表達出創作者的強烈意念。他說,只有油畫才能表達出他的所思所想。

作畫時很專心

在國外,人門普遍對畫家這職業都給予極高的尊重,彼得在各國各角落寫生的過程中,未曾遇上任何的困擾,反而是更多的鼓勵。“我曾試過在作畫時,旁邊有1名道友在吸毒,他吸他的,我畫我的,3個小時,互不打擾,事後回想,還真是好笑。”彼得笑說。

常常,他在數小時完成1幅作品後,猛一回頭,才發覺身後早已圍滿觀眾,在他作畫時大家都一聲都不響的,見他完成了畫即給他1個洪亮的掌聲,讓他感動異常。“他們的路名甚至以名畫家來命名,我覺得大馬對支持藝術發展方面依然做得不夠,所以才決定要在檳城設立藝術村。”

畫價炒高3倍

彼得的第1幅畫作以230令吉售出,而目前名氣在國際間已相當響亮的他,1幅作品已賣到1萬8000令吉的高價。“這都是靠努力和時間換回來的,到目前為止,我對作畫的興趣依然濃厚,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我每天都是提著1塊帆布和顏料到處去。”

他說,1997年時新加坡曾拍賣過他的1幅畫,市價是4800令吉,成交時卻被炒高至1萬5600令吉,價錢高了2-3倍。“作品的價錢高,無可否認對畫家來說是1個很大的鼓勵,滿足感很大,但最終我還是減少作拍賣了,因為我認為,這不是我要的,也並不實際,我作畫的初衷就是要與人分享藝術之美,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更多的機會讓更多人的欣賞。”

檳大會堂個展

為檳城古跡建築及浮羅山背大自然與文化氣息所吸引,彼得頻繁的在老街與鄉野穿梭作畫,將檳城的容貌永恆的記在畫裡。

10月24日起,廖彼得將在檳城檳州大會堂作個人展。此展對他來說是充滿著意義的。“我將展出這30年我數十幅的檳城喬治市與馬六甲的作品,也是為了與所有人分享我個人對這兩個地方的特別感受,同時,我也計劃在明年將這些作品帶進紐約等地,讓更多國家的人見識我們這珍貴和美麗的小城。”

在紐約開展的第一站,他將展出檳城作品,再者是馬六甲和吉隆坡。

展出的都是“非賣品”,因為都早已被收藏家收購,是廖彼得“借”回來的。“此展的目的,主要是表達我對這地方的一份感情,也是想和所有的檳城和馬六甲人分享,藉由畫像,告訴大馬人民他們有多幸福,要更珍惜和更熱愛這個地方。”( 大馬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