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人的打不死精神講座‧陶傑:過於保守,華教扼殺學子創意


  • 陶傑:華人“打不死”還不夠,還要擴大和進攻,發揚中華文化。(圖:大馬中國報)

(大馬)香港知名作家陶傑指出,中文教育過於保守,只追求標準答案,才會扼殺學生的創意。他直言,華教最大的問題是不鼓勵創意以及缺乏科學分析,學生對學校教育是“服從性”,不能質疑與挑戰人們認定的真理。

他舉例,曾在華小課本看過的內容:姊姊看見弟弟繪畫,發現弟弟將太陽和月亮畫在同1個天空,更將太陽涂成綠色,於是糾正弟弟,指日月不可能同時出現,太陽也不是綠色的。

他說,事實上,太陽與月亮是會同時出現的,在地球某個角落所看見的太陽,的確也是呈綠色的。

“沒見過不代表不會發生。我們往往不知道理性知識和感性教育的分別。我們必須讓孩子有創作的空間,問他們為甚麼有如此創作。”

不同角度看事物

陶傑週六(11月28日)晚上在馬華大廈主講“華人的打不死精神”講座,被出席者詢及有人指華校生只會抄襲一事,如是回應。

他認為,這是華校追求標準性答案所致,例如只承認水在0度一定結冰,100度也只會蒸發,不承認其他答案。

“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例如容許墮胎、死刑是否應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他再舉例,1000人看了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會有1000種感受,有人說很慈愛,有人說很煽情,也有人說這是1種自信,由此可見,不同的人,對不同事物,可有不同的見解。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有統一的思維和保守。我們要以不同角度看事物,追求標準答案只會讓我們缺乏創造力。”

助學生練好基本功不反對背誦教育

即使認為中文教育缺乏創意,但陶傑不反對搬字過紙和背誦的教育,因為這有助學生練好基本功。“學生要有創意固然重要,惟缺乏基本功,又如何有創意?”

他指出,教育有2派,即注重基本功,惟扼殺創意;不注重基本功,隨意發揮,或會導致失去方向。

他說,中華文化推崇孔子,孔子強調中庸之道,所以華教應該容納2種教育方式的優點。

針對背書的爭議,陶傑認為要學生背書不是不好,不過問題是所背誦的內容。

他鼓勵讓學生背祖先的知識產物如三字經、論語等,即是學生不會馬上就懂箇中道理,但他們長大後,憑著這些牢記在記憶中的知識,他們就會慢慢開竅。

他說,學生很多時候將記憶用在不適當的地方,例如記一些沒有營養的資訊,如娛樂新聞。“不背這些娛樂新聞,不會令學生有損失,最多只是少了與他人閑聊八卦的課題。”

見識不廣形成偏見受英文教育者自傲

陶傑說,覺得受英文教育者,將高人一等的觀念,是見識不廣所形成的偏見。“在美國,有很多說英文的人,他們都很窮的;還有你看那些英格蘭球迷,他們也是說英文的,可是多麼沒文化。”

他直言,若受英文教育者自覺自己高人一等,就是這些人沒有到過英文社會生活,所以在英文不盛行的社會裡,才會自傲起來。

陶傑是針對出席者有關受英文者教育的華人,崇洋及不重視中華文化的提問,如是回答。不過,他說,受英文教育與中文教育,的確有差別,英文教育要求學生有獨立思維。

中西教育大不同

他說,灌輸知識是單向,教育知識是雙向;中文教育較傾向前者,學生從導師學習知識,而非彼此交流,促進雙方的見解。“這種現象在西方大學最為普遍,他們允許學生質疑教授,挑戰教授的言論,這是和西方社會言論自由制度有關。”

他說,華教保守的特性,其優點就是通過儒家思想,鼓吹學生培養德行,尊師重道,這跟西方學生自由過度氾濫,導致學生問題一籮筐的情況不同。

他認為中文教育若能結合西方教育的優點,強調學生獨立思考,就能發揮中文教育的優點,在品行跟學術方面取得平衡。

華人浪費時間搞內鬥

陶傑指出,華人在經濟方面的成就出色,惟將優點浪費在無謂的內鬥,最後只會變成寂寞的獨行俠,給他人有機可乘的機會。

他直言,離開祖國到海外謀生的華人,與猶太人相似,都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情,這時才明白文化的珍貴。他說,海外華僑在異域變成少數民族,必須與文化交戰,尋找自己的身份,這是現今海外華僑所面對的情況。

他說,中華文化有幾千年歷史,深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與外界結構難以接合,幸好華人有刻苦耐勞的優點,憑著精於經商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位置。“華人跟猶太人不同的地方,就是猶太人有宗教上的共識,華人則無法通過孔子論理,團結華人。”

他認為,華人應拋棄宗親的分別,保留樸素與刻苦耐勞的文化特色,不隨波逐流,留意政治發展,加強華人凝聚力,內鬥只會使人有機可乘。他坦言,中華文化在現今社會裡,看起來“平安無事”,但其實正遭受西方文化的衝擊,這可從新生代沉淪在西方文化的現象得知。“總結來說,華人在文化傳承方面只屬合格,不能脫穎而出。”

祖業富不過三代接班人少磨練受局限

陶傑說,華人家族生意富不過三代及無法加以擴大原因,是因為堅持“一代傳一代”的守舊精神和不注重設計。“一代傳一代的問題是出於接班人是否像創業先輩那樣精明?現今的年輕人大多數沒經過磨練,也不曾經歷過祖先的艱苦經歷,根本沒有守業的堅持信念。”

他說,華人社會也有很強的父權主義,年輕人活在父蔭下,為父者認為子承父業理所當然,局限孩子的發展。他披露,很多外國企業都已不是家族生意,而是通過上市,聘請有能力的人才來管理公司,將企業擴大至全球化。

他坦言,華人企業的另1項弱點是不講究設計,沒有長久經濟效益的觀念。他舉例,中華飲食為世界第1,但至今沒有任何國際性的中華飲食企業,反觀西方的快餐文化,卻能滲透到全世界。“這些西方企業的賣點是讓人感覺舒服和服務品質,產品素質反而不是重點。”

他說,華人只有“打不死”的精神還不夠,還需擴大中華文化,重新定位在全球化的位置。(大馬中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