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如‧兩岸關係的“新論”激盪


在奧巴馬總統訪問中國之後,中美的軍事將領都出現不利台灣維持現狀的“新論”,值得台北當局注意。

先是解放軍將領羅援在北京大學演講,率直批評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是搞“和平分裂”。這是馬英九就職台灣總統以來,中國大陸方面首次出現對他的公開批評,出自解放軍將領之口,自有警告意味。

羅援是高幹子弟,根正苗紅,發表涉台言論,超出胡錦濤的框架,這種“鎗走在黨前面”的言行,如果未經軍方同意或黨方放行,實無可能。因此,它是官方刻意釋出的訊息,即使不是決策改變,也是放話要台北方面聽進去。

或許是覺得軍方訊息太過剛硬,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著名兩岸關係專家章念馳隨後發表專文,呼吁尊重兩岸關係的規律與特點,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的時機解決。章表示,“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之前必須經歷的歷史階段,大陸不可有急功近利思想,不可簡單化和急躁化,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這幾乎是對羅援言論的全面批判、徹底否定。馬英九其後談兩岸關係,也重申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步驟,與章念馳觀點呼應,其差別對待,已意在言外。

章念馳與羅援,代表了大陸文武兩方、學者和軍人,對涉台事務的根本差異。章的觀點顯然務實成熟,瞭解兵兇戰危的遺禍,以及和平對陸台的重大價值,無論在文化、經濟、民族及國際各領域,都是戰不如和。

急統與促和論調的激盪,鷹與鴿的較量,對胡錦濤的兩岸決策自然有影響。胡非不能“戴起鋼盔”,他處理西藏動亂即曾用過硬的一手;但眼前“軟的要更軟”未走完之前,讓“戰狗”先吠聲作勢,有警告台灣勿安於現狀、須向前走的意思。

尤其奧巴馬訪中,肯定中國的夥伴關係、世界地位,和支持兩岸展開政治對話之後,中國大陸兩極性的兩岸言論突然冒頭,與其當作文武兩手看待,不如視為北京當局容許“兩極”交鋒,顯示對台決策出現鬆動,進入了重釐和思索階段。馬英九政府不宜等閒視之。

相同的情形亦出現在美國。前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歐文斯(William Owens)在金融時報撰文,要求廢除“台灣關係法”,停止對台軍售,解除美國對中國的天安門武器制裁等。以高階軍事首長的身份提出“廢除台灣關係法”的主張,在美國應屬於異類的激進派,但是顯然有著考慮美國最大利益的戰略前瞻性,也就是充份接受中國的崛起,和準備與之打好交道,而不惜放棄台灣。

美國背棄盟友不乏前例。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府起碼吃過兩次苦頭:內戰撤往台灣時,華府持觀望態度,發表著名的“塵埃未定論”,若非韓戰爆發,美國早就對台灣撒手了。另一次則是突擊式的對台北斷交、與北京建交。再看越戰中期黜殺吳廷琰、後期放棄阮文紹總統,如果仍深信美國會損己相挺,那是近乎癡愚的天真。民進黨對美國有著不可救藥的迷信,在歐巴馬訪中發表聯合聲明後,蔡英文主席對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不假辭色,正顯示了擔心被遺棄的氣極敗壞。

奧巴馬政府會不會受到歐偉廉及後繼者的影響,猶言之過早;但是華府既出現將領強烈挺中的論調,在決策思維領域裡自將發生刺激和顛覆的作用,如果10年內此論“遍地開花”,台灣就更不利了。(星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