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色之鄉‧遊花蓮享受慢調生活


  • 慢城花蓮在大碉堡的聚會。(圖:香港明報)

  • (圖:香港明報)

  • (圖:香港明報)

  • (圖:香港明報)

  • (圖:香港明報)

  • (圖:香港明報)

  • (圖:香港明報)

(台灣)城市可以有溫度,是採訪花蓮之後感,溫度來自人情──互相關懷自組聯盟;來自對自然的愛護──手挖池塘儲水為生態保護環境;更加是對生活的重視──將心意以手傳至一件bagel或一口好茶裡,滋養自己,與人分享。

在台北過得累了的人,去花蓮休息,而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愛上這個價值不來自效率、競爭力,容許人慢食、慢走,慢活,慢慢感受的地方。

十月底的“台灣月”將舉辦微光生活綠市集,把花蓮人的手工文藝創意帶來香港,策劃者賴冠羽解釋為什麼叫微光生活:“就像生活裡一種不刺眼,柔和的光,讓你看到一點點希望的感覺,又跟綠色生活有關。”在市集裡,不僅會找到農法成熟的有機農夫和他們的作物,也有一些堅持用自己理念去做事的“文創”攤位,利用就地素材去做的產物,可能是環保的,或有原住民文化的,在一般的商店肯定買不到,卻是你認識一片土地最直接的方式。究竟是怎樣的環境孕育出這些力量?也許是相信城鄉能夠共生的信心。各個城市都有前因,但借鑑別人,我們也許能從好例子中得到勇氣。

在台北乘坐兩小時火車,便會抵達這個依山臨海的小城。

花蓮縣位於台北東部,是台灣最大的縣,形狀狹長,西邊是中央山脈,東面臨海,雖然面積大,但土地多為不適合居住的,人口集中在海岸線側。當中最多人也最密集的是位於東部北段的花蓮市,乃整個花蓮縣的中心,而因為開發較晚,花蓮一直保留豐富的台灣原住民文化。

厭倦城市
尋找新價值

花蓮因為良好的氣候和地形條件,有山有水,自然生態豐富,名勝景點令旅遊業發展興盛,隨著鐵道旅遊成為風尚,民宿也愈開愈多。而花蓮人懂得自己的好處之餘也懂珍惜,如未被污染的豐雨沃土綿長河川,使無毒農業的發展比例為全台灣之冠,不少想棄城務農的人,首先會想到花蓮。另一些尋找新生活價值的人,厭倦了城市生活後,亦選擇在此居住,以自己的興趣喜好維生,如開餅店、咖啡室、賣手工創意等,將城市沿用的一套行銷模式帶到原鄉聚群裡,似乎取得了極佳的平衡。

推廣“慢城”願景

這群人在花蓮的泥土裡,注入了新生活的形態,他們物以類聚,自發組織了“慢城.花蓮”的運動,希望能與認同緩慢生活和重視人情味的各行業店家們,建立一個共同推廣“緩慢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讓花蓮緩慢、舒壓的步調能提供現代人另一種美好的生活形態。他們自組聯誼和合辦各式各樣富有人情味的活動,交流大家營商甚或生活的經驗,嘗試在現代社會中,尋找台灣的新價值,以下介紹的只是鳳毛麟角,但充以細察,慢城的氛圍。

回歸大地思考
簡單自然新價值

來到花蓮已有7年,別人說30而立,賴冠羽卻是30而惑,7年前拋下台北的一切,本來是幫妹妹的忙,銷售她的有機農產,沒想到竟愛上這裡,經營起民宿與咖啡館,推廣有機農業與平民美,發起“慢城.花蓮”,亦擔當“花蓮好事集”顧問。

“人開始關心自己的食物、土地,開始回歸鄉下耕作,不知是否物極必反?”冠羽問,台灣的科技化已經引領了台灣經濟一段頗長的時間,他如此看待未來的世界:“會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極度的科技化,二是極度的人性化,當所有人都追求極度、快速的東西,便會有更多人回到土地上或生活的層面去想,什麼東西能帶給他生命的平靜?快樂的來源是什麼?快樂應該是從生活的細節來,你是否吃對了食物?是否有良好的心靈狀態?足夠的休息?”冠羽如此分析台灣新價值的冒起:“快速的工業發展和商業操作模式令人被極度壓榨,要不就shopping,不要睡覺,長此下來都不健康,回歸到自然的環境,參與自然,手腳碰到土地,瞭解食物怎麼從土地長出,對很多城市人來講,是美好的想像。”先以吃去入手和反思,發展有機農業,再思考生活的其他層面,台灣人嘗試尋找簡單、自然的新價值觀。台灣幸運,比起香港,它還有農業可以重新出發。

身體力行提醒現代人

冠羽總結:“‘有機’不是用高價購買的概念,而是平民都可以落實到生活裡面的一種態度,一種選擇。”花蓮人以身體力行去提醒現代社會的人,真正的生活需要什麼?是否需要那麼多?那麼複雜?

有機農夫不怕貪吃鳥
光合作用農場

吳大哥是花蓮有機界的明星農夫,出產以兒子為名米“悠仁米”。他採用的BD自然農法,主張透過自然界的運作達到生態平衡與人類內在自我調和,農場必須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使農作物在完整的循環中,獲得茁壯成長的能量,不需使用農藥和肥料。他更有“三生一體”理念,認為種植要結合生態、生產、生活。

他的農場面積寬廣,但實際用以種植的地方不多,蓄水池收集山水來的雨水,流敞,沉澱,數個水池都長滿荷蓮,是雀鳥的棲息地。別的農夫都怕雀鳥會把農作物吃光,他不怕,認為有責任保護整個生態:“土地不是我們擁有的,我們從自然中借用,應該與各種生命好好共處。”

落力經營整個農場,彷彿是為了小鳥青蛙植物提供居所,也讓兒子能通山跑跳。

而他的回報不壞,所賣的米能賺錢!

農業非工作是生活形態

從台北到花蓮定居的賴冠羽說:“我們一般買食材,都通過中盤或代理者,根本不知道食物從哪一雙手種出來,有機的食物比較貴,因為生產的技術或投入比較高,若有機會接觸生產者,便可提問題,與農夫做朋友,參觀農場,那樣你就會相信他,也變成樂趣,不會再覺得農業與自己無關、遙遠。”

參觀完光合作用,我買了一包米,老遠從花蓮摃回家。

小藍像是吳師傅的徒弟,兩年前從辭掉城市的工作,來到花蓮,學習種米。

“那時上班每天加班,不想過這種生活,生長在台灣,我想要不要為台灣做點事情,想到做什麼才好,就打算接觸土地了。”

他坦言沒有把農業當做工作,只是生活的形態或方式,“台灣東部對務農有善,認識了一班有相同理念的朋友,便留了下來。”

他與吳大哥互相幫忙,“有時我需要一些機器工具,吳大哥都提供,有問題也可以問他,他農場忙的時候,我來幫忙。沒有人計較幫忙多少,誰有空誰需要幫忙就去。”因此是日的導賞,他一直在旁邊。”。(香港明報/文、圖:饒雙宜)



心靈的放鬆——花蓮特色之地

‧海邊碉堡民宿洗滌心靈
——大碉堡

老闆阿正是木匠,花了3年時間,先後打造了小碉堡與大碉堡,兩個本來棄置在海邊的空間。

我極幸運,探訪時剛好是兩年一度的“慢城‧花蓮”聚會,店家一起在大碉堡合宿,開會、開派對。

大、小雕堡的空間,不論是廚房、臥室到客廳、書房,到處是阿正親手做的家具,柜子、桌椅、床。冠羽與其他慢城的朋友,也有份參與改造,四處都是貼心的細節,如像去了朋友的家探訪。

花蓮大部份民宿,都以“打工換宿”經營,拋開城市生活的人,來到這裡擔當小管家或小幫手,打掃照料旅客起居,休息身心靈,一年半載後,帶充滿電的心離開。

‧貪玩爺爺的bagel單車
——泥巴咖啡

巴俗根本就是櫻桃小丸子的爺爺,年過60,仍踩著單車四處賣Bagel,訪問當天,不巧跟“慢城‧花蓮”的聚會撞期,他悄聲問我:“可否不到外面拍照?我不想錯過這邊啊。”就像一名老頑童,貪玩到家。

巴俗從小愛吃鹹光餅,那是一種以麵粉為材料,烘烤成中間有個洞的圓餅,掛在大人身上賣,他清楚記得:“小朋友每次看見,都好歡樂啊!”於是他想到不如自製Bagel賣,除了在自家的咖啡店“泥巴咖啡”賣咖啡,他也踩著單車四處兜售。他為我示範由女兒設計的聰明menu,請我嘗微溫的貝果,拍照時不忘架上趣致眼鏡,希望帶給孩童歡樂的心,充滿童真。

‧餐廳結業只為與客溝通
——法采時光cafe

冠羽與家人開的民宿,地面是咖啡室,早年曾經營西餐廳,生活好到極,他卻選擇結束,只賣咖啡和簡單糕點:“生活中,其實要學會‘捨’,當餐廳佔去我太多時間,我便不能抽空去做我想做的事,不能好好與客人溝通。”

民宿的整個空間都由冠羽打造,特色是置滿大量書藉,內容從文學到生活,希望與旅人分享生活美學。民宿在咖啡廳樓上,只有數間房間,尤愛他為我挑選的“黃室”,沒有電視,卻提供了一架書和旅行的音樂,細細說明唱片的背景和風格。

房間的桌上放了一本留言冊,寫滿住客的感動,在法采時光,不能避免去思考,旅行的意義。

‧清湯花枝羹好工夫
——四八高地

花蓮小吃有名,每間都充滿個性,只賣小量食物,賣完就關門。這間賣的是滷肉飯、花枝羹、石花凍和一些簡單前菜。

滷肉飯的肉堅持手剁,花枝羹的清湯有看頭,愈簡單的東西其實愈考工夫。吃飽湯飯來一碗像jelly的石花凍,每樣食物的分量也不大,吃完剛飽。(香港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