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生畢業困境


(中國)“現在社會上對醫生的偏見越來越嚴重,這種強烈的不信任讓我非常沮喪,甚至開始懷疑當初學醫的決定。”王軍說,接連曝光的病患衝突慘劇也令他震驚。

王軍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從醫之路。他說,可能會去國外當醫生,“雖然國外的競爭壓力也很大,但整體從醫環境或許會讓人感到安心。”

工作壓力與收入不對等,因不被信任而持續降低的職業認同感,令人憂心的從業環境等諸多因素,使許多醫科畢業生不得不權衡堅持或放棄。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醫改政策專家李玲說,中國每年培養的醫學專業畢業生人數超過60萬,最終選擇做臨床醫生的約有20%。

李玲說,全國各地調研發現,這個現象已持續多年,而且愈加嚴重。“80%的醫科畢業生沒有穿上白大褂,昂貴的培養成本有可能被浪費”。

從醫兩年的劉豔華是解放軍第89醫院的一名醫生。她說,當時班里55人中,做臨床醫生的僅5人。其餘大部份選擇繼續深造,做學術研究。還有一部份去了醫藥公司或轉到其他行業。

在李玲看來,醫學人才的大量流失與從醫環境不好有直接關係。“選擇醫生作為終生職業的人,多少有著懸壺濟世的理想情結。一些人不認同醫院過於看重創收的做法,選擇離開這個行業。”

劍拔弩張的醫患關係也使很多醫學畢業生放棄了從醫之路。近年來,中國發生的醫患衝突從過去的打罵、醫鬧、上訪,發展到傷醫、殺醫等嚴重暴力行為。統計顯示,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

台州醫療界知名博主“醫療圈那點事”梳理了從2012年2月到今年9月醫生被襲事件,在34起事件中,有五人遇害,其他人不同程度受傷甚至致殘。

長期的工作壓力和收入不對等也是醫科畢業生選擇轉行的原因。肖錦怡今年7月畢業後進入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工作。她說,遇到病人多的時候,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是常事,比身體疲憊更嚴重的是精神壓力,“你得時刻繃著一根弦,生怕出了岔子耽誤病人”。

肖錦怡說,像她這樣剛畢業的,月薪不到五千元人民幣。“近幾年,醫院離職的越來越多,工作太辛苦,發展前景也有限”。李玲說,自1998年高校擴招,醫學專業招收人數也翻了一番。“招生規模盲目擴大,已造成供大於求。同時,醫學教育品質受到影響,醫生整體水準下降,這也加劇了醫患關係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