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戴著白帽的黑客


(中國)從職業角度來說,袁仁廣是維護網絡安全的“衛士”,不過,他更習慣稱自己為“白帽子”。

“白帽子”也就是業界所說的“白帽黑客”。

“黑客”這個名詞伴隨著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普及而產生,它源於英語單詞“hacker”。因為飽受爭議,“黑客”一詞用起來必須謹慎。

200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增補了1200餘條新詞新意,其中就包括“黑客”:點指精通電子計算機技術,善於從網際網路中發現漏洞並提出改進措施的人;點指通過網際網路非法侵入他人的電子計算機系統查看、更改、竊取保密數據或干擾計算機程序的人。

袁仁廣所做的工作符合第一項定義。發現計算機軟件漏洞,再分析、檢測,最後修補漏洞,是他和他所領銜的360漏洞工作室的基本職責。

袁仁廣的名字多次出現在微軟的安全公告致謝榜上。在年輕人居多的網際網路圈子裡,他是無人不知的“袁哥”。儘管未到不惑之年,但這個稱謂足以證明他的實力之強、資歷之深。

傳奇

39歲的重慶人“袁哥”成名於1998年。那時網際網路在中國剛剛興起,極少有人關心網絡安全。在青島海信公司,畢業於山東大學數學專業的袁仁廣負責編寫電視機單片控製程序。這個“胖胖的”、“不善言辭的男孩”,每天下班後會繼續呆在單位,研究剛流行的微軟Win98操作系統。

早在大學期間,袁仁廣就自學過操作系統、計算機語言、計算機病毒等基礎知識,這讓他很早就具備了編寫軟件代碼的本事。一次,他無意間發現Win98系統的一個共享密碼驗證的致命漏洞,一旦這個漏洞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那麼用戶設置的網絡共享密碼完全是形同虛設,網絡共享文件的安全蕩然無存。

當時23歲的袁仁廣難抑激動之情,立即把自己的發現通過電子郵件報告給微軟。這封中文郵件飽含期待,然而美國的軟件大亨卻遲遲沒有回音。袁仁廣後來將此歸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以及微軟那時還沒有太多華人員工,所以“沒有人會關心一封來自中國的郵件。”

他最後實在等不了了,就把這個漏洞公佈在自己的網站和國內一家計算機論壇上,並給出修補漏洞的建議。他的發現立即在網際網路愛好者中產生轟動,並引發持續的討論。兩年後,微軟終於有了回復,“袁仁廣”的名字第一次登上這家世界級軟件公司的致謝名單。

時至今日,這個案例依然在中國網絡安全界流傳,並被奉為經典。在收穫同行讚譽和後輩崇拜的同時,“袁哥”在網絡江湖的領軍地位也由此奠定。

寂寞

對於像“袁哥”這樣的網絡安全衛士,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發現別人的漏洞。然而“挑刺兒”聽著痛快,卻絕非易事,傳奇的背後是漫長難耐的寂寞和久無收穫的失敗感。

這是一項研究型的工作,需要人“坐得住”,“袁哥”想了一下,費勁地說出來。

25歲的劉龍是“袁哥”的忠實“粉絲”,也是團隊中最年輕的同事之一。劉龍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辦公室,看上一天“彙編語言”——往往是“只有機器能讀出來的程序”。程序多是由字母、數字和各種符號組合而成的代碼,外行人看如同“天書”,但它們卻透露著計算機的“秘密”。

剛開始,劉龍覺得找漏洞很“酷”,因為黑客崇尚信息透明,靠自己的本事看到外人看不到的東西,這滿足了人性中強烈的好奇心,也符合年輕人喜歡挑戰的特點。但入職一年多,他發現,工作並沒有想像得那麼風光,在揪出“漏洞”之前,還有很多別人看不到的辛苦。

操作中,計算機常常崩潰,而顯示屏前的人也常常遊走在崩潰的邊緣。

劉龍說,他可能在幾個月、甚至是半年時間裡都不會在這些代碼中有任何發現。這個自稱“菜鳥”的安全“衛士”認為更大的折磨是,就算發現100個“疑似漏洞”,而最後經過檢測、試驗,也時常只有一、兩個可以被確認是漏洞。

“沒有興趣的話,那種寂寞和挫敗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劉龍說。

赤心

在劉龍看來,除了滿足好奇心,查找漏洞也是一項神聖的工作。隨著網絡安全形勢愈發嚴峻,他覺得如果自己能幫助用戶和國家的信息免受侵害,是一件特別自豪的事。

1994年網際網路進入中國。之後的20年,隨著網民數量急速增長,黑客隊伍也龐大起來,他們是網絡安全的探索先驅。

被稱為安全“衛士”的“白帽黑客”,在網絡江湖上是正義的一方。他們不會進行破壞,只是告訴用戶哪裡密碼不安全,會遭到別人的攻擊。而他們的對手,是另一群黑客——利用漏洞破壞用戶的信息,竊取別人隱私,為自己牟利,江湖又稱“駭客”。

“駭客”掙錢快、回報多,靠收取保護費,一筆交易就可以賺成百上千萬元,但他們要面臨法律制裁的風險,還有道義上的譴責。

“袁哥”認為真正的“白帽子”追求的是榮譽感。自己發現的漏洞能夠得到用戶認可,特別是自己的名字能登上世界級大企業的致謝榜,是對這個群體最大的鼓勵和回報,即使沒有報酬,也心甘情願。

今年5月,劉龍發現在Win8操作系統下IE瀏覽器的一個安全漏洞,懷有惡意攻擊目的的人會利用這個漏洞運行計算機裡的程序。經過反復研究、分析、測試利用漏洞,並請教前輩指導後,劉龍將結果彙報給企業,馬上得到了對方的肯定和致謝。自己發現的漏洞被認可,並放在待修補列表中,讓劉龍心裡特別有成就感。

他把觸發漏洞的操作過程拍攝成視頻,分享到微博上,立刻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很多資深的、他崇拜的“偶像級”黑客也紛紛點讚。

這種情形,袁仁廣剛剛入行時,是想也不敢想的。

90年代末,網際網路安全還未被重視,從事漏洞研究完全憑個人意願。袁仁廣到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謀求網絡安全職位工作,得到的回復往往是“沒有這個職位”。更讓他難受的是,有時候出於好心,義務地將漏洞報告給企業,反而遭到對方的謾罵、指責,認為是競爭對手在誣陷。

20年後的今天,袁仁廣、劉龍這樣的網絡安全“衛士”成為市場上的搶手人才,他們的報酬也愈加豐厚。讓他們保持工作熱情的絕不僅僅是錢,而是那份在網絡大海中尋找未知漏洞的神秘感,以及心中捍衛正義的榮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