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馬約走過20年


(荷蘭)深秋的晨光中,一陣清風吹來,地上散落的紅葉翩翩起舞。在馬斯河畔,60歲的赫爾曼正獨自垂釣,對岸就是荷蘭林堡省議會大樓——奠定歐盟之基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誕生地。

作為林堡省首府,馬斯特裡赫特始建於公元4世紀,一條南北向的馬斯河將其分為東西兩半,全城約有12萬人口。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一直深受旅行者的青睞,《馬約》在此簽署後更是聲名鵲起。

1991年12月,第46屆歐共體首腦會議在這座磚紅色的議會大樓內召開,會議通過了《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統稱《歐洲聯盟條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馬約》。1992年2月,歐共體12國首腦在這裡舉行了簽字儀式,《馬約》於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對赫爾曼和許多當地人來說,《馬約》讓他們引以為豪。正是《馬約》將歐共體改名為歐盟,馬斯特裡赫特也因此成為歐盟的誕生地。《馬約》還為歐共體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確立了目標與步驟,提出了建立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建成了歐洲統一大市場,實現了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的自由流通,並促進了歐元的誕生和歐洲央行的成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約》是歐盟一體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荷蘭林堡省議會高級顧問漢斯·艾伯森回憶說,第46屆會議代表共有39人,包括12個歐共體成員國的首腦、外長及財長,以及歐委會主席、歐盟財政事務委員和歐盟外交事務委員。會期2天,但談判直到第3天淩晨才結束,各國代表事先並未想到能夠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

作為《馬約》談判與簽署的見證人,艾伯森站在當年的圓形會議大廳裡,許多場景依舊曆歷在目。他說:“(當時)看見那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我就猜想這可能是歐洲的歷史性時刻。”

在艾伯森眼裡,《馬約》生效20年來,馬斯特裡赫特已被賦予更廣的含義,已經成為能夠代表歐盟的主要城市之一,就像歐盟核心機構所在的布魯塞爾、斯特拉斯堡和盧森堡一樣。

馬斯特裡赫特一度被法國、比利時等國佔有,1830年始歸荷蘭。由於地理位置上靠近比利時和德國,整個城市帶有他國特徵。當地有以高度國際化著稱的名校馬斯特裡赫特大學,也是戴姆勒-奔馳、惠普、沃達豐、DHL等許多國際知名企業的重要駐點。

這是一座“歐洲化”的城市,城裡居民有著強烈的歐洲認同感。在市中心的瑟萊克斯教堂書店,一位退休老者直言:“我是荷蘭人,我也是歐洲人,這兩者在我心裡的地位是相當的。”

比利時前首相艾斯肯說過,《馬約》在某種程度上劃分出了舊歐洲和新歐洲。在《馬約》生效20週年的當下,歐洲正從經濟危機中復蘇,《馬約》之後的新歐洲能否朝著更緊密的經濟與政治聯盟再次邁步,是歐洲民眾最關心的問題。

正如赫爾曼所說:“城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需要對未來充滿信心,整個歐洲也需要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