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眷村光陰的故事


(台灣)台灣花蓮嘉北二街,這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台灣眷村的基本特徵:“黑瓦、竹筋、泥壁、窄巷”,用竹籬分隔出的院落和院落中恣意生長的綠色。

眷村,盛滿了海峽兩岸60年的情感記憶。1949年,百餘萬國民黨軍人及家眷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為解決這些新移民的居住問題,台灣當局在軍事基地附近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便是眷村。

資料顯示,50年代初,全台灣共有眷村700餘個。眷村人來自中國大陸的四方八面,雖然方言、飲食不盡相同,卻因著同樣的貧窮、苦難與鄉愁,而守望相助。

循著電視中播放著的京劇唱腔,記者找到了封先生。82歲的封先生祖籍重慶,16歲當兵,19歲來台灣,已在台灣生活了63年。在他的記憶中,故鄉有漫山遍野的大樹、古意盎然的寺廟和家中“吃不完”的糧食。

從1987年台灣開放赴大陸探親至今,封先生已經三次到訪位於重慶市郊的老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父親、母親已經沒有了,我回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為二老買墓地。只能這樣盡孝。”

老人指著寓所右手的一間民居告訴記者,這家的主人今年90歲,3天前回到河南頤養天年。“我們大家都為他高興。他在大陸的老婆已經91歲,還在等他。”封先生說,最近這段日子,他連續送了三個老朋友回大陸生活。

同為媒體人的陳先生祖籍浙江,出生在眷村。陳先生記憶中的眷村,是集合了大陸各省美食的和諧家園。陳先生說,眷村裡的人都覺得彼此是生活的一部份。每一個阿姨都願意照顧鄰家的孩子。小時候,整條街上的孩子都會在一起玩,餓了、渴了,哪家的東西都可以吃,哪家的水都可以喝。

自上世紀80年代始,從人口增加和居住安全的角度出發,台灣當局開始對眷村進行搬遷改建,越來越多的眷村人正逐漸搬離眷村,融入當地。

高雄市左營復興新村。17歲嫁入眷村的王阿婆,已經在此生活了50多年。談到即將搬遷新居,阿婆心情複雜。“到了我這個年紀,最重要的是要有精神交流的空間。”在她看來,平房區的住戶可以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她捨不得親如一家的老鄰居,更擔心自己難以適應“高樓大廈”的生活環境。

儘管台北市的大多數眷村已經變成了由高聳的飯店、購物中心和高檔寫字樓組成的新街區,但正像人們所希望的:台北地區第一個眷村——興建於1948年,為聯勤總部第44兵工廠所蓋的四四南村的部份建築被保留了下來,開闢為“眷村博物館”。

記者跟隨著兩個漂亮的女中學生走近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這兩個剛剛放學的女學生告訴記者,她們是通過這家博物館瞭解眷村、進而瞭解台灣的。台北的眷村就在地標建築101大樓的對面。(中國中新社



你知道嗎?

眷村通常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據統計,1946年台灣人口約610萬人,1950年卻激增為745萬人,其中增加的數量絕大部份為此階段的新住民。

眷村建築大概分為兩類,多位於市郊:

‧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日式住宅,多集中在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等地。

‧於國軍營區附近由國防部三軍司令部興建的眷村,例如在海軍左營軍區、台北松山空軍基地、新竹新竹空軍基地及台中成功嶺營區的周遭附近。其中名字中有“陸光”的多為陸軍眷村、“憲光”為憲兵、“明駝”是聯勤單位,空軍以“大鵬”與“凌雲”來命;而“貿商”、“貿易”、“台貿”等是因業界捐款而有此命名;由婦聯會捐款成立的為“婦聯”、“華夏”、“慈仁”等名。

眷村居民對其居住的房舍都只有建物及地上物使用權,並無房屋所有權,但也不必繳納地價稅及相關租稅金。

早期眷村屬封閉式村落,眷村居民一般有著效忠“中華民國”、“反對台獨”的想法。軍眷也多半認為台灣只是短暫居住地,並相信蔣中正的“反攻大陸”之號召。在有著共同愛國、反共等意識與同一軍種職業下,眷村住戶間的情感聯絡頻繁。而眷村居民來自各種不同省份,也帶來了各地特色麵食與口味,讓台灣麵食文化更爲豐富。而部份的眷村黑話也融入台灣日常用語中。

眷村黑話,又稱為“眷村土話”、“土話”,是指台灣昔日眷村內流行的詞彙。例如:

‧掛:或作“掛點”或“掛掉”,指死去、倒下或壞掉。另一意思為幫派、群黨,如“外省掛”。
‧扁:毆打。
‧噱:騙取。
‧闊:北京方言;指富有,如“充闊”即假裝富有。
‧草:菸;如“抽菸”則稱為“哈草”。
‧凱:出手大方,如“凱子”即出手大方的人。
‧正:或作“正點”,指美好、美貌。
‧馬子:女朋友、女性;如“把馬子”即追求女友。
‧性子:男朋友、男性。
‧條子:北京方言;指警察,如便衣警察則稱為“便條”,交通警察則稱為“交條”。
‧樑子:結怨。
‧太保:流氓、不良少年。
‧咪咪:胸部。
‧苦窯:監獄,如入獄服刑則稱為“蹲苦窯”。
‧不對盤:不順眼。
‧鬼扯淡:或作“鬼扯蛋”,簡稱“鬼扯”,指胡說。
‧火山孝子:“火山”指飲酒,“孝子”意指沉迷者;即不顧自己本身的家庭、沉迷聲色場所的人,為貶義詞。

由於眷村特殊的生活空間和居民組成因素,眷村發展出台灣社會現象中相當特殊的族群與人文現象,有學者將其視為台灣獨特的眷村文化。但早期部份本省人因台灣受50年日本統治與228事件等關係,因此對外省人懷有省籍情結的不認同、甚至產生仇視。近年來省籍隔閡已淡化許多、“反攻”、“反共”觀念也隨歷史變遷而消釋;但在政黨政治上產生的台獨、兩岸與國家認同,仍是與部份主張支持台灣獨立的台灣人關係緊張的原因之一。

80年代,眷村開始面臨改建拆除的情況,使得許多是眷村第二代出生的文藝界人士,抱持著辭鄉的心情開始了眷村作品的創作。影視作品如:

‧1983年,電影《搭錯車》;其中歌曲“一樣的月光”、“酒干倘賣無”、“請跟我來”也成為經典歌曲,導演虞戡平。
‧1984年,電影《老莫的第二春天》,導演李祐寧,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
‧1985年,電影《竹籬笆外的春天》,導演李祐寧。
‧2002年,電影《美麗時光》,導演張作驥。
‧2005年,公視電視劇集《再見,忠貞二村》,導演梁修身,獲得當年金鐘獎。
‧2008年,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導演王偉忠。

1990年代後,隨著眷村老舊改建,台灣居住於眷村的外省人口比例已迅速降低。

延伸資訊:

高雄市眷村文化館
新竹市文化局
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眷村故事館》
榮民文化網《眷村變遷史‧眷村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