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他們不會講台語


(台灣)當台灣學者施正鋒還小的時候,他被逼講一個不是他母語的語言。40年後他依然覺得當年所受的教育存有缺陷。

他生長在一個剛從中國大陸撤退的國民黨政權之下,這個政權要他和每一個人都以正統的北京腔講大陸的普通話。

這還包括了台灣所不熟悉的翹舌音,說漏了嘴、唸出台語的學生會被掛上一個“我沒用,我講方言”的牌子當眾羞辱。

52歲的施正鋒如今是台灣花蓮東華大學的政治科學家,他說:“一些時候人們的台語只達到小學的程度。”

“即使他們想要使用學術字眼,都不懂得如何使用。我們已喪失了我們本身的價值、傳統智慧和一切。”

數以百萬計的台灣人都有著與施正鋒相同的經驗,這意味著今日的台灣,繼承了一個能以不同方式改變其命運的複雜語言資產,不過這其中也有它的好處。

會講普通話意味著台灣人將能夠更輕易地與大陸13億人口溝通,並從它過去30年的經濟繁榮中取得優勢。

台北智囊團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社會學家汪宏倫說:“比起香港人,台灣人更容易與中國人做生意,因為中國人會覺得比較容易跟他們溝通。”粵語是香港的主要方言。

他說:“很多中國人說,台灣人說的普通話比他們說的還要好。中國有太多方言了,雖然很多人都說普通話,但都帶著很濃的口音。”

語言可能成了台商與大陸商家來往的一個重要元素。目前台商在大陸的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美元。

但是台灣卻必須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因為台灣2300萬人口當中很多都無法口操流利的台語,即島上盛行了數百年的本土方言。

不少台灣人在家裡講閩南話,那是300多年前從大陸福建省遷台的移民所說的方言,也就是今日所謂的台語。

另外島上也有數百萬人講客家語──另一種從大陸帶過來的方言,也是其中一種南島語言。

施正鋒說:“實行華語政策的原因是要通過同一種語言團結所有的人民,但其中卻含有隱議程。”

“如果你要摧毀一個族群,最好的作法就是奪去他們的歷史、文化和語言。”

於1945年從戰敗的日本手中接管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在日本殖民台灣50年之後,致力要恢復當地人的中華意識。

東吳大學學者魏美瑤說,雖然在台灣教中文可能是為了經濟效益,但最主要的還是政治因素。

她說:“五六十年代強硬的語文政策並不完全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是要更嚴厲地控制老百姓。”

“如果國民黨只是為了經濟發展,那他們就不應該禁止使用日語。”

澳洲蒙納斯大學(Monash University)一名台灣通教授布魯斯雅各布斯(Bruce Jacobs)回想起1980年左右,他和一名朋友探訪當地一名異議份子,並嘗試以閩南語與他的女兒交談。

他說:“我朋友說她不會說閩南語。那個時代受過教育的父母都在家中講華語。她的女兒當時才11歲。”

“正如在印度的英國人和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那樣,國民黨強硬地執行殖民語言。”

出奇的是,雖然國民黨政府當初的確存有政治動機,但目前台灣所使用的中文卻在島上塑立起一種特殊的身份。

中央研究院的汪宏倫說,這是因為島上的人除了在學校學來的中文之外,他們之間沒有一種共同的語言。

他說:“台灣的中文在說和寫方面都和大陸的很不一樣。”

當現代台灣人嘗試區分自己和大陸來的人時,語言就成了一種文化標識。”(原文:法新社)



你知道嗎?

在台灣,國語文名稱、範圍因時地而有所不同,以學習過程而言,例如:台灣的國小課程稱國語、國中稱國文、高中則稱“本國語文”。另外,國語文亦有台灣國語、台灣華語等稱謂。

台灣國語,在台灣多是指帶有台語腔調或用詞的國語。由於佔台灣多數人口的閩南人使用台語(閩南語分支),所說的國語則帶有濃厚的台語腔調,外省族群遂形容這些腔調所說出的國語為“台灣國語”。由於語言接觸的結果,很自然地,台灣國語從台灣的本土語言吸取某些詞彙。

繁體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又稱正體中文、傳統中文;指書寫字體未經簡化的漢語,其概念與當代中國普遍使用的簡體中文(Simplified Chinese)相照應。中華民國政府一直以中華正統自居,因而在台灣施行的國字體為正體中文。而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推行中文簡化後,稱傳統文字體為繁體字(或深筆字),簡化後的字稱為簡化字,還整理出新舊字形,導致繁體與簡體中文的字體在文字學意義上存有不少差別。因歷史上政治因素,亦有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的差異與爭議存在。

繁體中文主要是台灣及港澳地區的官方文字,中國大陸則是民間使用居多,官方偶爾也於特定場合時使用。簡體中文主要使用於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社區。除此以外的華人對兩種書體的使用情況則各為半,大部份會使用繁體中文來發佈信息,手寫則以簡繁混合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