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寬鬆教育有壓力


(日本)自今年起,日本教育政策改弦易轍,教科書大篇幅增加,小學生6年級課本增加1200頁,由原本的4900頁增至6100頁,厚度一下增加了近25%,約原本課本的四分之一。

這一著,也標記日本實施了10年的“寬鬆教育”或“無壓力教育”,來到了尾聲,取而代之的,是填鴨式的“脫寬鬆教育”。

在許多人還對填鴨式教育大加抨擊之際,日本此舉無疑令人側目,到底,鼓勵學生多應用知識,少死記硬背的寬鬆教育哪裡出了問題,而要被扯下來?

據說,日本教育政策的這次重大轉變,乃是日本學子近年來的國際學術水平每況愈下,落後於一向的競爭對手如香港和韓國學生所致,讓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檢討及修正其政策,以回應日愈增加的輿論壓力。

有部份科目退步

2006年“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PISA)調查顯示,日本學生的數學從2000年的榜首跌到第十。“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的調查也顯示日本學生有部份科目退步。

這個向來注重教育的島國,過去數年來,每年把國民總收入的5%投資於教育領域,其中五分之四投向中小學教育。

學子的PISA排名下滑,令日本人大為緊張,陷入新生代競爭力退步的恐慌,因而萌起教改念頭,從而衍生“脫寬鬆教育”。

10年前,礙於國人對死板的填鴨式教育口誅筆伐,擔心過重的課業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經慎重考慮後,推出“寬鬆教育”,著重應用知識技巧和勇於表達意見的教學方式。

然而,“PISA震撼”令這個國家如今又跳回原先的框框去。

一緊一鬆又加緊,在松緊之間擺蕩,要如何拿捏,日本政府還在摸索!

寬鬆教育有利有弊

相對於中國教育的緊與日本教育的鬆,一名在日本生活的中國媽媽提出她的感想:

“……當國內(中國)小學二年級孩子都已經開始做二位數除法的時候,日本二年級的孩子們才開始學乘法口訣。所以,當國內的父母們都在埋怨孩子學習太重的時候,我卻在擔憂自己的孩子在日本的公立學校裡學得太少,時刻在想著是否需要早些送孩子去上私塾。”

看到許多網友對於日本教育方法的肯定及對中國現行教育的批評,她說出本身看法:“日本教育有值得學習之處,但我心裡並不認為日本的教育方法就真的非常好。”

她指出日本實施“寬鬆教育”之後帶來的弊病:年輕人學歷低下、閱讀量不足、意欲衰退、能力萎縮,不再擁有對於學問的追求與敬畏等。

最後她中肯地說,儘管不認同日本過度寬鬆的教育,其教育中注重常識,以及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卻十分值得學習。好些日本人有飯後刷牙的好習慣,這都是從小養成的。

贊成者:有助提高智力

東瀛學者對於日本人追求學問意願低、懶於思考的現象感到憂心。

不會算分數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中、小學生的智力素質每況愈下。國際著名的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認為日本人“智慧衰退”是“輕鬆式教育”所帶來的弊病,並指出:“以前曾經擁有世界最高水準的日本初、高中教育的結構,已經崩盤了。”

“隨著資訊化社會的發展,人類對手機、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論是溝通能力,或者是思考能力都走下坡……這些現象就是告訴我們,日本未來中流砥柱世代的智慧已經衰退了。”

有學者指過往日本學校過份以孩童為中心,現今有必要重新尊重知識,需要有紀律。

御茶水女子大學耳冢寬明教授也贊同日本政府的做法,認為政府有危機感,並說:“日本天然資源匱乏,最寶貴的資源正是人。”

反對者:加劇暴力事件

填鴨式教育除了造就書呆子,還製造出暴力小孩?

日本的校園暴力極其嚴重,貴為皇孫的愛子,都無法倖免於校園暴力干擾。以2007年為例,當地中小學加起來,共有5萬2700宗校園暴力,比前一年增幅達18%。

日本教育評論家、法政大學教授尾木直樹認為,日本學校暴力事件惡化,與填鴨式教育有關。

他指出,日本學校於2002年實施5天制,以實現所謂的“輕鬆教育”,同時推出的新學習大綱則提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方針,重視中小學生的基礎課程。

他說,要縮短教學時間,又要提高教學要求,令學生和老師面對的壓力突然增加,許多學校為完成教學要求,不得不開始填鴨式教育,又或者縮短暑假時間或假期來補課。

“學習如此緊張,孩子們當然會感到壓力。”他說。調查發現,7.8%的日本小學生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其中20至25%有抑鬱症。

而以學習進度分班,也縮短班主任與學生相處的時間,使他們無法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

原來,看似輕鬆的無壓力教育底下,卻是沉重的壓力。如今一紙令下,學子們回歸壓力教育,暴力情況會不會進一步加據呢,答案還有待分曉。(馬來西亞中國報



你知道嗎?

TIMSS源起

TIMSS原名為“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由國際教育學習成就調查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IEA)主辦,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及比較各國學生數學及科學的學習成就,以及各國文化背景、教育環境等影響之相關性。

由於國際間反應熱烈,IEA敲定每4年進行一次研究,並把調查改名為“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一樣是TIMSS)。

PISA源起

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全名為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00年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評估。

它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主辦,測驗評量各參與國15歲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等三個領域,目的在於評量學生們在完成義務教育後,是否能夠掌握社會所需的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