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付錢學習禮儀


(新加坡)不要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垃圾要扔進垃圾桶裡、小便在尿盆內而不是在地上、要講正統的英語……

新加坡政府出了名推行多項讓全民擺脫舊時代壞習慣的措施,但這個城市國家的父母似乎還嫌不夠。

他們付出高昂的學費讓他們的孩子上禮儀班,學習當個紳士和淑女。這種禮儀班在新加坡越來越受歡迎,看來芭蕾舞和鋼琴班已無法滿足新加坡家長的要求了。

Image Flair現代禮儀學校導師兼首席顧問Eunice Tan說:“我覺得最好是在壞習慣仍未有機會成形之前就開始訓練孩子,而這種生活技巧將能讓他們日後受益不盡。”

現年37歲的Eunice表示,她的6歲女兒Ethel在她一歲開始學講話時,第一個學會的字就是:“Please”。

她告訴記者:“這些在課室內學到的社交禮儀將伴隨孩子們長大,而且在他們的每一個生活層面上影響他們。”

高速的經濟成長,在一代人的時間內讓新加坡成了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評論家和政府官員承認新加坡人的的禮儀習慣還是無法達到應有的水平。

在一項由政府主催的全民運動中,新加坡人受促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展現善意。

新加坡國家教育學院的Jonathan Goh教授表示:“我認為家長們已察覺到這些軟性技巧的重要性。”

他補充:“我確實看到了許多好處。”他說孩子們若精通社交禮儀,長大後在工作上將取得“特別的優勢”。

通常在6月及12月學校假期期間開辦的兒童禮儀班價格一點都不便宜,每小時收費從30至48新元不等(約23至37美元)。

儘管如此,許多家長均有能力負擔起這樣的收費。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新加坡去年的人均收入高達3萬5924美元,是全球第33富裕的國家。

Eunice開辦的禮儀班採10人一班制,她說,由於所有的禮儀班都已被家長預訂一空,她不得不在6月學校假期期間多開一班。

課程共分為3個不同的階級,最初級的課程教導小至3歲的兒童如何與他人打招呼和向人問候。

中級課程教導孩子電話對話的禮儀以及情緒管理技巧,而高級課程則逐步向學員灌輸誠實與責任感等價值觀。

她續說:“在他們做得好時我們會給予適當的鼓勵,對相對文靜的小孩我們會多花時間細心教導。”

“課程結束後,孩子們會急不及待地向他們的父母、家人或是朋友們展示他們剛學會的餐桌禮儀、寬容禮讓以及對寵物的敏感度。”

Elaine Heng形象諮詢公司創辦人說,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會關注孩子的社交禮儀。

她說:“如今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去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來增強他們的音樂藝術天份和學業表現,但許多都忘記了孩子其實需要學習社交禮儀。”

這名前美后也為學校和團體舉辦禮儀及儀表課程,據稱已教過2000多名青少年。

“像我們這些第三者教導正確的社交禮儀相對地容易多了,因為很多家長可能都不曉得該如何去教導他們的孩子。”

國際禮儀及形象顧問公司的Agnes Koh認為,一些雙薪家庭的孩子現有的態度,可歸因於他們長時間與外籍女傭相處。

Agnes也說,過度關注學業成績導致學生欠缺正確的社交禮儀。

她說:“家長們急著讓他們的孩子在學業上高人一等,卻往往因此忽略了基本的禮貌。”(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Singapore children learn social graces--for a fee



你知道嗎?

基本禮儀常識

禮態,指人的姿態、舉止和風度,即一個人的表情、行為、動作,也包括人的體態語。它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心理、感情、素養和氣質。個人的禮儀修養正是通過一舉一動表現出來的。

1.服飾:國際通行的“TPO”三原則:

‧T(Time)表示時間,即穿著要應時。不僅要考慮到時令變換、早晚溫差,而且要注意時代要求,儘量避免穿著與季節格格不入的服裝。
‧P(Place)表示場合,即穿著要應地。上班要穿符合職業要求的服飾,重要社交場合應穿莊重的正裝。
‧O(Object)表示著裝者和著裝目的,即穿著要應己。要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社交活動的具體要求、自身形象特點來選擇服裝。

2.敬語

-“令、尊、賢”,用以尊稱對方親屬。“令”通用,“尊”稱長輩,“賢”用於平輩和晚輩,但稱對方配偶時“尊、賢”通用。如“令尊、令堂、令郎、令愛”;“賢弟、賢妹、賢侄”;“尊夫人、賢夫人”等。

-“家、舍、小”,用以稱自己親屬。“家”用以稱長者,如家父(母)、家叔(伯)、家兄(嫂)。“舍”用以稱比自己小的平輩和晚輩,如舍弟(妹)、舍侄。對子女可稱小兒、小女、小婿。已去世的父母親可稱“先父”、“先母”或“先嚴”、“先慈”。

-“貴”字常用以尊稱對方及其單位、公司,如“貴公司”等。

-其他:
‧初次見面——久仰;
‧很久不見——久違;
‧請人批評——指教;
‧求人原諒——包涵;
‧麻煩別人——打擾;
‧求給方便——借光;
‧託人辦事——拜託;
‧讚人見解——高見。

3.中國餐桌禮儀

‧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依次入座客人旁;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不要動筷子,也不要隨意起身走動。

‧進餐時,先請客人中長者動筷子。喝湯時不要發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待涼了以後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進餐時不要打嗝,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夾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較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

‧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扔在地上,要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裡,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4.吃西餐的基本禮儀

‧刀叉:不要手握刀叉在空中飛來舞去用以強調說話的某一點,也不要將刀叉的一頭搭在盤子上,一頭放在餐桌上。刀子放在盤子上時,刀刃朝裡,刀把放在盤子邊緣上。

‧餐巾:不要在空中揮動餐巾。餐巾應放在大腿上,如果離開餐桌,要將餐巾放在椅子上。用餐結束時不要折疊餐巾;否則,不瞭解情況的服務生可能會再給別的客人使用。用餐結束時要將餐巾從中間拿起,輕輕地放在餐桌上盤子的左側。

‧坐姿:坐立要直,不要將手肘支在餐桌上。如果手放在甚麼位置都不自在,放在大腿上。

‧速度:切忌速度過快,共同進餐時大家的量應該一樣,應保持同時開始同時結束的速度。

‧剔牙:切忌在餐桌上剔牙,如果真的忍受不住,找個藉口去洗手間。

‧物品:凡是與用餐無關的東西都不能放在餐桌上,比如:女用手提包、男用公事包、鑰匙、帽子、手套、眼鏡、香煙等物品。(資料參考:福建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