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鬼魂之居也爆滿


(南非)想要分享一塊墳墓?這對於南非祖魯人(Zulus)來說是對祖先非常不敬的。但由於德班(Durban)的墳場“人滿為患”,逼使這個城市必須開始“再利用”墳墓。

負責管理墓園的官員比比.達斯(Pepe Dass)說:“我們是逼不得已的。這不只關乎空間的問題,更是一種持續性的問題。”

德班所在的夸祖魯-納塔爾省(KwaZulu-Natal),是這個擁有全球最多愛滋病病例的國家(520萬宗)裡,愛滋病患率最高的一個省份。死亡人數逐年飆升,連墓地也不敷應用。

在種族隔離制度下,城市的墓地原本只留給白種人,1994年開始多元種族民主制後,墓地逐漸被填滿。

德班極需興建多幾個新墓地來應付一年高達2萬宗的死亡案例,每個墓地耗資2000萬蘭特(約290萬美元)。達斯說,這個城市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的錢來蓋墓地。

有鑑於此,德班在其中一個墓地推行了一項試驗性計劃,並將逐步擴大到市內所有60個墓地去,即埋葬超過10年的遺體將重新葬在更深的地底下,讓新的屍體葬在較高層。

63歲的寡婦坦娣(Thandi)的丈夫就埋在全市最大的墓地斯特拉烏(Stella Wood)裡。那裡已沒有多餘的土地了,對她來說,這樣的解決方案是“爛主意,非常爛!”

“他們想要再利用我丈夫的墳墓?我肯定阻止他們。想都別想!”

在這個以祖魯族為主的地區,這樣的憤怒是能引起共鳴的。

德班大學祖魯文化的教授西哈武.古巴尼(Sihawu Ngubane)解釋:“人們與祖先的靈魂溝通,他們不希望有任何事情干預他們與祖先的關係。”

如果不嚴格遵循葬禮儀式,死者的家屬可能會遭遇不幸,因此他們擔憂該如何敬拜一個共用的墳墓。

古巴尼說:“他們相信,如果你再利用墳墓,祖先的靈魂將會混淆、產生衝突。他們會對活著的人產生反感。”

但德班卻別無選擇,現有的墓地恐怕會在兩年的時間內完全被填滿。

這個夾在印度洋和祖魯蘭山地、住著400萬人口的港口城市,實在沒有太多的土地可建墓地。

達斯說:“如果你看地圖,這裡根本沒有閒置的土地。你有農業,有發展計劃,為墳場尋找適合的土地並不容易。”

墳場建在不對的地方,也會引發屍體腐爛造成地下水源污染的問題。

在這個城市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黑市的非法墓商填補了這個缺口。據稱,一些墓地守衛會將遭遺棄的墳墓重新賣給他人,另一些則在被批准的範圍之外違法挖掘新墓穴。

另一個非法的行徑就是偷取墓碑。43%的南非人每天只靠少過2美元來過活,對他們說,墓碑是個奢侈品,因此德班一帶的墳場都開始圍起了鐵絲網和電圍欄。(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In South Africa,crowded graveyards make for heated spirits



你知道嗎?

1991年以前,南非採行種族隔離政策,遭受國際社會普遍抵制,國際地位極為孤立。1991年6月南非實行轉型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後,世界各國相繼解除對南非的經濟制裁,並紛紛提昇、恢復或建立與南非之外交關係。

南非於1994年由非洲民族議會黨執政以來,對外政策以非洲集團領袖自居,積極推動非洲統合員,促成非洲團結組織。2001年常會決議通過成立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並成功改組成非洲聯盟,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及不結盟運動龍頭,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自居。(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0年10月22日)


土葬,又稱埋葬,流行於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屍體先裝在棺材裡,然後再把棺材埋在地裡。土葬,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宗族)亦有固定的墓葬場。

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家族)合葬的。墓室大多有不同質地的棺和殉葬品。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墓葬的殉葬品甚為豐富,甚至有人陪葬。


火葬,具體而言是以火把屍體燒成骨灰,然後安置在骨灰甕中、埋於土中、撒於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較盛行土葬。自從20世紀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節約稀少的耕地。現時中國大陸的火葬比例為53%,美國為26%,英國為70%,日本則超過90%。

不過,有研究顯示,遺體火化過程對環境有顯著的影響。火葬場主要的排放物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顆粒物、汞、氟化氫(HF)、氯化氫(HCl)和其他重金屬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對POP排放目錄指南的報告指出,火葬場排放物,雖然相對國際比例是小,但仍然是顯著性差異。


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即將死者遺體投於江河湖海。水是人類生命之源,人們對水寄於無限美好的嚮往和遐想,在許多神話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連在一起。水葬在世界上大體有三種不同的方式:漂屍式、投河式、撒灰式。

漂屍式:即將死屍置於專門製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在西方一些國家,許多政府首腦和傑出人物、民族英雄死亡時,就採用此種葬法。

投河式:即將死屍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河中,或將屍體用布匹包捆後,繫上大石塊拋到河中,以供奉河神。這種葬式在中國古代和現在的西藏地區比較常見。

撒灰式:即將火化後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在中國的南方一些城市,如杭州、廣州等地,近年來採用此種葬法的越來越多。


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餵鷲鷹。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風俗習慣,也是大部份西藏人採用的喪葬方法。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天,請喇嘛念經,再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台。天葬師之後焚香供神,鷲見煙火就會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最後用哨聲引來鷲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說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淨,要將剩餘部份揀起焚化,同時念經超度。

藏族人認為,天葬台周圍山上的禿鷲,除吃人屍體外,不傷害任何小動物,是“神鳥”。天葬儀式一般在清晨舉行。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未經允許,勿去觀看。


樹葬,又稱“風葬”、“掛葬”、“空葬”或“懸空葬”,分為古代樹葬和現代樹葬。古代樹葬在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常見。從形式和木架結構的不同,古代樹葬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懸屍於樹、縛屍於樹及置屍於台。

懸屍於樹:即先用破布或棕皮包裹屍體,放入竹筐;將竹筐掛在樹林中,讓屍體自然腐爛。這種葬法直到現在,也可以在中國鄂倫春族、赫哲族、鄂溫克族以及南方大瑤山的瑤族中見到。

縛屍於樹:即用藤條或繩索將死者直接捆縛於樹上。

置屍於台:在大樹的兩枝樹杈上,用樹枝搭成一個小平台,然後將死者屍體置放在平台上。這種方式在東北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中常見。

現代樹葬是殯葬的一種新形式,就是人們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把死者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裡,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的骨灰處理方式。現代樹葬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地面是沒有任何殯葬設施的,而是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只佔很少的土地。(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最後修訂於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