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紡織廠生存啟示


(日本)距離東京約100公里的群馬縣桐生市素有日本“紡織之鄉”美稱。位於桐生車站附近的松井編織技研是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家庭紡織廠,規模雖小,卻先後經歷和克服了和服需求萎縮、日美紡織品貿易摩擦、日元升值等挑戰。目前,所生產的織物還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店面的熱銷產品,並曾連續5年店面銷量排名第一。

在日本屬於夕陽產業的紡織行業中,一個只有8名從業人員的家庭作坊,依賴獨有技術和靈活的市場決策機制,最終成為日本中小製造企業在全球化夾縫中求生、求勝的範例。

歷史上,“東桐生,西京都”是日本紡織業兩大重鎮。松井編織技研的工廠是松井家一處已有上百年歷史的木製民宅,屋內有數台老式法式紡織機咔嚓作響。社長松井智司向記者介紹,其中一台機器服役已有50多個年頭,改造後還能繼續開工。在生產線的最後一個流程,機器末端吐出色彩絢麗的混紡圍巾,讓光線昏暗的老屋頓時有了幾分亮麗。

這些圍巾將出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店面,與出自眾多知名設計師之手的產品擺在一起。瀏覽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網上商店,松井家所產2010年秋冬款圍巾赫然在目,每條售價在48至65美元不等。自從1999年首次擺上博物館柜台後,松井家的織物至今人氣不竭。

松井家紡織廠創建於1907年,1962年改為現名。當時,日本紡織品對美大量出口,松井家的紡織機日夜不息,產品源源不斷涌向美國市場。然而好景不長,1971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制,日元對美元開始急劇升值。同一時期,日美圍繞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糾紛不斷,最後以日本自主限制紡織品出口而收場。受此雙重打擊,松井家的紡織品出口頓挫,經營陷入困境。社長松井智司的弟弟松井敏夫當時在紡織品貿易商社工作,他力勸哥哥重新把眼光瞄準國內市場,突破口便是後來廣為人知的貼牌生產。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日本名設計師旗下一些品牌就由松井家負責生產。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浪潮湧動,日本服裝品牌紛紛把貼牌生產轉移到亞洲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區。松井家再陷低谷,1991年起一度休業,5年後才重新開動機器,但也只能處於維持狀態。

新的轉機出現在1999年。那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一名設計師和一名採購人員出現在松井家。兩人的任務是在世界各地尋覓適合博物館店面銷售的產品,松井家在編織品上的獨特技術和設計吸引了他們。第一批訂單400條圍巾,上柜後很快售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追加訂單,商品再次售罄。從2003年起,僅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店面,松井家圍巾的年銷售量就超過1萬條。

弟弟松井敏夫如今是負責經營的專務董事。他告訴記者,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店面商品追求源於德國的包豪斯風格,講究工業設計和藝術的結合,松井家編織物在設計、色彩運用和慢速編織技術上的特色頗得博物館方面認同。

哥哥松井智司則強調,多達8種色彩的組合編織,以及精細的慢速平針編織技術,需要人工精心看護機器,這使得松井家的編織品不易被量產流水線模仿,從而確保競爭優勢。

有段時間供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織物仍是貼牌生產。2005年起,松井家決定創立自主品牌“Knitting Inn”。如今,松井家的圍巾、帽子和手套等編織物出現在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機場和大型百貨店。每年1億日元左右的營業額中,自主品牌所佔份額已達七成。松井敏夫說,他們正在積極開拓歐洲市場,已開始與英國和愛爾蘭的知名美術館展開“入館”磋商。其中,著名的倫敦泰德藝廊已從今年8月起在畫廊的禮品店銷售松井家圍巾。

市場大了,是否要考慮更新機器、擴大生產?對此提問,72歲的松井社長環顧一眼200平方米左右的車間,微笑著說,產量有限也有好處,產量大了,價格就上不去了。(新華社)



你知道嗎?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譯,原是1919年在德國威瑪(Weimar)成立的一所工藝美術學校的名稱。此校創辦人及首任校長,是著名德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格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他別出心裁地將德文“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調轉成“Bauhaus”來作為校名,以顯示學校與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機構的區別。“包豪斯”於1925年搬到德騷(Dessau),後又於1933年遷至柏林(Berlin),同年遭納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雖然從創立至被關閉,“包豪斯”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論與學說卻對整個世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包豪斯”學校注重基礎課的理論與實踐並舉,通過一系列理性、嚴格的視覺訓練程序,重塑學生觀察世界的嶄新方式;同時開設印刷、玻璃繪畫、金屬、家具細木、織造、攝影、壁畫、舞台、書籍裝訂、陶藝、建築、策展等13個不同專業的工作坊,培養學生精準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在當時傳統的學院派看來是十分另類的,但它後來卻幾乎成為全世界現代藝術和設計教學的通用模式。

格羅佩斯親自為“包豪斯”設計校舍。他按照建築的實用功能,採用非對稱、不規則、靈活的佈局與構圖手法,充份發揮現代建築材料和結構的特性,運用建築本身的各種構件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與當時傳統的公共建築相比,校舍牆身雖無壁柱、雕刻、花飾,但通過對窗格、雨罩、露台欄杆、幕牆與實牆的精心搭配和處理,卻創造出簡潔、清新、樸實並富動感的建築藝術形象,而且造價低廉,建造工期縮短。它們成為後來形成的“包豪斯”建築風格的“開山鼻祖”,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先聲和典範,更是現代建築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包豪斯”校舍建築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直以來也是吸引許多遊客光顧的旅遊景點。

學校解散後,格羅佩斯等一批“包豪斯”的中堅力量和主要人物先後來到英美等國。他們整理出版“包豪斯”的教案、數據和學生作業,使“包豪斯”的學說傳遍世界,帶動了20世紀中期各地建築和工藝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對全球建築和工業產品設計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最終,以突出實用功能、利用先進技術和追求經濟效益為特徵的“包豪斯”風格和流派在建築和藝術界形成,它適應了現代大工業生產和人類生活的實際需要。

“包豪斯”對現代世界的最大貢獻還在於把藝術從一些特定的階層、民族或國家的壟斷中解放出來,歸還給社會大眾。它通過降低藝術的生產成本、提高藝術的生產效率,使藝術全面而整體地介入人類現代生活。

“包豪斯”的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準,用以打破藝術教育早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準化。

3、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

4、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Henry van de Velde)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6、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同時創造了結合大工業生產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7、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瞭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最後修訂於2010年7月28日)

延伸資訊:
《包豪斯官方英文網站》
《Knitting Inn官方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