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校霸凌事件簿


(台灣)近年來,學校霸凌風氣熾盛,校園暴力事件一直在增加。學校不再安全,同時霸凌者的手段也益發殘忍,除了濫用武力,還通過網絡把受害人受辱過程散佈至全世界。

去年12月初,台灣桃園縣八德中學傳出校園霸凌事件,揭露台灣的校園霸凌已近乎失控臨界點。引爆點是4名女學生以“愛告密”為由,連續4次毆打一名初一女學生之後,還把這名女生強押入廁所脫衣拍裸照。新聞出街後,引起一陣震盪。

豈料,裸照風波尚未落幕,更多老師卻站出來抖出更多內幕,原來霸凌女生事件僅是“冰山一角”,八德中學校風早已淪喪,學生視紀律為無物,勢力強大者在校內橫行霸道,連老師都怕他們三分。

這64位受不了“被霸凌”的教師,破天荒集體連署要求撤換不負責任的校長和學務主任,以挽救敗壞的校風。由於爆料內容聳人聽聞,有關新聞一出,馬上掀起滔天巨波,激起民憤,輿論競相討伐校園暴力。

主管漠視變本加厲

學校,本就是教育莘莘學子的神聖場所,但校園霸凌卻令恐懼和暴力充斥校園,令孩子們怕上學、老師們怕學生。

深受霸凌所害,八德中學老師召開記者會控訴:一部份學生公然在課堂上抽煙、嚼檳榔。老師們只能當作沒有看到,非但不能出言責罵,連規勸也不行,否則會遭到學生飆粗口回敬。曾有一位老師好意勸告,卻被學生反嗆,“X你娘,現在是怎樣!”,為了避免惹禍上身,多數老師對校園小霸王選擇視而不見、息事寧人。

最駭人聽聞的是,老師介入調解學生之間的衝突時,竟被其中一名男學生公開嗆聲要開鎗射殺。眼見情勢不對,其他老師立刻向警方求救,直至警車開入校園,才避開一場大禍!

更令人人心惶惶的是,由於校園長期處於“沒王管”狀態,一群高年級生在一個月前組成“撕口袋黨”,專門撕破弱小同學的制服口袋。這群約十人組成的霸凌集團,把目標鎖定在弱勢的低年級,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興之所至,隨時一把扯下受害者制服左胸口的口袋,估計受害者超過10位。

即使是遭到學生“霸凌”的老師去報案要助,卻反過來被警方要求老師與學生“互相道歉”;老師向校方反映,卻被校長以“愛的教育”來回應;老師最後不得不向縣府教育主管機構反映,但反應冷淡。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情況下,老師們惟有趁著這起女生霸凌事件,一次過把所有不見得光的內幕捅穿。

東側門變生死門

老師日子不好過,學生的日子更難過。

勒索、毆打、恐嚇事件,幾乎是家常便飯,一名八德學生在聯絡簿上寫:“聽老師說出霸凌的事情時,就像在充滿煤氣的地方,不小心劃出了一絲火花,怒火再度捲起……”可想而知,校園霸凌已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而八德中學的東邊大門——“東側門”,就是學生私下傳說的“生死門”;所有在校內擺不平的事,都可以在這裡解決。這個地方偏僻,又設有座椅,榕樹遮蔭,平日是學生逃學、抽煙、嚼檳榔的好地方,放學後就成為決戰場所。不管是尋仇、不和、挑釁等各種事端,都約在這裡解決。

由於“惡名遠播”,“東側門”也是八德警察分局的巡邏熱點,惟仍難以遏制學生惡鬥霸凌。

隨著八德中學霸凌風波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反映了台灣校園霸凌現象比社會大眾預想的還要嚴重。顧慮到孩子的安危,不少家長紛紛聯署要求教育部和執法單位插手,以還孩子一個安全的求學環境。

校園霸凌由來已久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父母、教育專家以為,這種發生在校園中,大欺小、恃強欺弱的經驗是成長必經過程,並認為青少年之間的欺負行為,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傷害,況且這種經歷也許能夠讓孩子更加堅強。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發生多起校園霸凌的悲劇之後,人們才重新思考校園暴力問題。

1980年代,挪威發生3名年齡介於10至14歲的青少年因遭同學霸凌而自殺事件,不僅震驚全國,連整個歐洲也為之震蕩不已,許多人開始檢視校園霸凌的負面影響。接下來,美國底特律也發生一宗慘劇。一名遭霸凌的受害者懷著滿腔憤恨,鎗殺了欺負他的同學。這種以暴易暴的手法,再度為社會投下震撼彈,越來越多人反省校園霸凌可能造成的悲劇,以及其嚴重性。

即使踏入21世紀的今天,美國平均每年有500萬名中小學生遭霸凌,每天有16萬名小孩因而不想上學。法國、德國和英國也出現相同情況,恐嚇、嘲笑、肢體暴力的校園暴力事件一直增加,且年齡層有往下掉的趨勢。

印度也無法脫離校園霸凌風氣,弱勢學生遭欺負事件激增,但大多學校和家庭選擇隱忍。直至去年3月,連續三宗慘劇——一名學生遭毆打致死、一人不堪凌虐而自殺身亡以及一人自殺未遂之後,反霸凌呼聲才前所未有的高漲。

由此可見,校園霸凌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間學校。它造成的悲劇,還包括了受害者的報復心態和行動,以及欲了斷生命的念頭和行動。長期來說,鼓吹暴戾社會才是最嚴重的負面影響。

不堪霸凌走上絕路

在亞洲國家,最早正視並研究校園霸凌現象的國家是日本。在日本,校園霸凌一度演變成嚴重社會問題,多位學生因而自殺,引起社會高度重視。早前日本皇太子德仁的愛女小公主愛子,一度傳出因恐懼霸凌而不敢去上學。

由於校園霸凌現象嚴重,曾經一度不少日本父母為了保護孩子,而不讓他們去上學,興起一股在家教育風氣。

而日本青少年自殺率高,與校園霸凌風氣也脫不了關係,從1999年至2005年這期間,自殺死亡的學生有40名,當中14名因校園霸凌而自殺。據估計,約有80%日本青少年遭到不同程度的霸凌,還曾經發生老師包庇霸凌者,甚至參與霸凌學生的案件。

同樣的,日本社會早期以為校園霸凌不是什麼嚴重行為,只是強壯者欺負弱小者而己,直至1985年,發生十多起學生因遭霸凌而自殺事件,撼搖了整個社會之後,日本社會才認真地看待校園霸凌,並進行專門研究。

研究發現,所謂的校園霸凌,不只是一般人看到的肢體或言語上的暴力,其實還有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非暴力,這才是造成受害者陷入極度無助、恐懼、走上絕路的原因。在日本政府積極干預之後,校園霸凌問題在1985年之後,開始減少,不過到了1994年,日本再度出現中學生不堪校園霸凌而走上絕路事件。

沉迷電玩催化霸凌

越來越多校園霸凌短片被放上網,當事人都是學生,發生地點多數在校內空地,圍觀學生少則數人,多則一群人,共同點是沒有人出來阻止暴力事件,但卻有人用手機拍攝事發過程,然後放上網。

從最早的揮動拳頭、嘲諷怒罵,校園霸凌的暴力程度已經升級。從上載至網絡的短片來看,校園暴力包括了多種欺凌手法,辱罵、毆打之外,還會強拍裸照,使用各種工具來傷害受害者,甚至性侵已在學府形成一股暴戾之風。

電玩遊戲畫面血腥

綜合各國專家研究所得,校園霸凌風氣升級,與時下校園新世代多沉迷於網上電玩大有關係。長期沉迷網絡遊戲的青少年,在充斥暴力元素的電玩遊戲中又打又殺、習慣了濺血畫面,久而久之,對血腥場面感到麻木、缺乏真實感。

放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把同學打到受傷流血,也沒有太多感覺,這與以前的孩子看到對手流血會心驚的情況不一樣。在過去,校園霸凌事件多數以“衝動型”為主,大多數因為“看你不順眼,所以想打你一頓”,如今,不少霸凌事件卻是有策劃、有組織,霸凌者會糾眾商討如何一步一步進逼,令受害者陷入恐懼中。

香港校園霸凌風氣最嚴重的天水圍,一名學生指出,霸凌者不僅把霸凌過程上載至網絡,還要比較點擊率,如果點擊率不高的話,會構思策劃下一輪霸凌,以“拉抬”點擊率。

除了大嘆世風日下之外,專家普遍認為,時下青少年深受太多鼓吹暴力的影片、報導影響,而圍觀的旁觀者也把這種殘虐行為當成了電影看,覺得很好玩,才會導致校園暴力之風一發不可收拾!

暴力來自問題家庭

為何校園霸凌一再發生?到底這些校園“小霸王”來自何方?

在校園橫行霸道的小霸王有好幾種,一種是獲得外來勢力撐腰,仗勢欺人,並藉此勒索財物。其他還有恃著自己身材高大,以大欺小;糾眾打人、用語言來羞辱他人、任意差遣他人等等,都是校園小霸王常見行徑。

縱觀各國研究指出,校園小霸王十之八九來自暴力環境,不是長期處於家庭,就是學校暴力之中,再加上個人性格偏差所致。不少霸凌者來自權威式管教家庭、破碎家庭,或是父母不和、常打罵孩子或放任孩子不顧的家庭。

由於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吵鬧甚至大打出手,孩子自然而然以暴力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手段,他們以為拳頭硬、聲音大、樣子兇就能解決問題。實際上,不少霸凌者都有家暴經歷,他們大多數與家人的關係欠佳,不然就是被疏離。

讓黑社會有機可乘

據台灣兒盟最新調查顯示,在台灣中小學校園中,經常霸凌同學的孩子佔7%,其中2%的孩子每天都會欺負同學,以此估計,全台學府有2萬名“小霸王”,平均每班會出現2名霸凌者,他們使用言語嘲諷、肢體暴力其他同學。

當中,最常見的霸凌方式為關係霸凌,即排擠他人,超過80%的孩子會排擠自己討厭的同學;其次為言語霸凌,約佔70%,他們會嘲笑或是以難聽的綽號來取笑、羞辱同學,當中不涉及暴力。

超過30%的霸凌者會使用暴力對付受害者,比率比女性高一倍;一些背景複雜者,還會拉攏外人,甚至勾結黑社會來霸凌同學,或是報復遭霸凌,此舉往往成為黑社會勢力滲透校園的原因。

老師忽視變本加厲

誰該為校園霸凌負責?老實說,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時下霸凌事件過於複雜,涉及網絡、性侵,已不是肢體或是言語霸凌那麼簡單。這也令各國政府大感頭痛,既無法置之不理,但又找不到解套方法,一旦處理不當的話,校園暴力程度會馬上升級。

美國教育部長鄧肯去年8月特別為此召開腦力激盪大會,希望收集專業人士、教育專家、校長、教師的意見,共同商討如何對付越來越泛濫的校園霸凌。綜合多位專家看法,校園霸凌之所以嚴重化,與時下學校政策大有關係,許多學校過於注重學生的成績表現而忽略了學生的安全。他們說,學校最大的責任該是提供一個安全的求學環境給學子,而不是一味注重學校排名、以及政府考試的成績表現。

為了維持學校名聲,在過去,不少學校和老師都對校園內的霸凌行為隱忍不發,至於校園外的霸凌事件,則置身事外。換言之,學校本身沒有做出努力以遏止校園霸凌,甚至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看待校園霸凌。

另外,站在第一線的老師也沒有適時插手或協調這種強欺弱、大欺小的行為,才會導致今日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為了喚醒社會大眾正視校園霸凌問題,全美36個州共同發動“校園安全週”運動,讓老師與家長合作,教導從幼稚園到高年級的孩子要對別人粗魯的行為說“不”、透過各種遊戲讓小孩明白“言語和拳頭一樣會傷害別人”。

美國醫學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已經認定校園霸凌是一項需要長期關心的公共衛生議題,涉及國民健康,不但影響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還潛伏長期後遺症。

根據挪威柏根大學的研究顯示,在12歲至16歲的小霸王中,高達60%的人,在24歲前至少會有一次犯罪紀錄,他們的重覆犯罪率,是常人的四倍。

劍橋大學的研究也指出,大多數校園小霸王在長大後仍然惡性難除,他們在18歲之前就會出現反社會人格,成年後容易酗酒、濫藥或濫賭,而他們的孩子也喜歡欺負人,已形成惡性循環。

校園霸凌的權威,挪威心理醫生唐歐威發現,校園霸凌造成受害者信心、自尊深受打擊,即使在多年後,受害者仍缺乏信心,自尊人低且容易沮喪,因為外在的傷害可以痊癒,但內在的傷痕卻難以撫平。(馬來西亞中國報)



你知道嗎?

根據挪威長期研究暴力專家唐恩奧爾屋斯的定義,霸凌指的是一位孩子長期、重複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造成他的精神和肉體皆感痛苦。這些充斥在校園的暴力行為有時是一人欺負另一人;有時是集體欺負一人,有時是一人欺負集體,大多情況是霸凌者帶領其他同學參與欺凌行為。這種霸凌行為也延伸至校外,包括放學之後同學之間的欺壓行為,以及網絡攻擊。男女生的霸凌方式不大一樣,男生多是訴諸暴力,以恐嚇、威脅、毆打為手段,女生則喜歡用排擠、孤立的方式來攻擊他人。基本上,校園霸凌分為以下幾種:

‧肢體:推、踢、毆打、搶奪財物

‧言語:譏笑、謾罵、言語刺傷、取綽號、威脅恐嚇。

‧關係:排擠弱勢同學、散播不實謠言或中傷。

‧性霸凌:取笑、評論受害者的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別象徵,甚至加以性侵。

‧反擊型霸凌:受虐後的反擊行為,一是對施害者採取報復行為,或是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網絡霸凌:通過電子郵件,散播含有辱罵威脅意味的語言、造謠、盜用受害者的郵址,散播不實訊息。

校園霸凌後遺症:

‧霸凌者:

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就和幫派掛鉤,長大後犯罪率較高,可能會犯法、容易染毒濫酒,心理容易出現問題。

‧受害者:

被貼上負面標籤、被排擠、恐懼、消沉、抑鬱,可能日後會逃學、輟學。長大之後,出現精神問題的比例較高;嚴重霸凌行為,將成為受害者一輩子的創傷、陰影,影響他們日後身心發展,妨礙他們建立正常的社交圈子,以致終生郁郁不樂。

‧旁觀者:

由於目睹霸凌事件,內心會產生害怕和焦慮,長大之後,可能也用暴力攻擊他人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