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國‧貧土種出有機菜


(塞爾維亞)穿著膠靴的佐拉娜.格吉(Zorana Gajic)站在她的溫室裡,開玩笑地道出她之前確實曾相信“食物是在超市內種植的”,但她如今卻研究著如何交替耕種不同的農作物,以確保“有機”土壤獲得充份利用。

溫室旁有一條通往果園的小徑。園裡有李子和櫻桃樹,間中還種有瓜樹,另有羊群安詳地在吃草。

為世界銀行和塞爾維亞政府工作的佐拉娜律師告訴記者:“是我先生讓我看到這一切,不然的話我還真以為食物是在超市內種的!”

她的丈夫、退休工程師米奧德拉格.拉迪沃耶維克(Miodrag Radivojevic)繼承了5.5公頃大的祖家農場,夫妻倆就在此享受自己種菜自己吃的樂趣。

自從兩年前佐拉娜開始對超市買回來的帶農藥番茄呈過敏反應之後,他倆就決定開始有機耕作。

她說:“剛開始時我們是抱著對大自然的熱愛,但後來也意識到有機食物的市場潛能。”

長達10年的國際制裁重創了塞國的經濟,意味著農民根本就沒有錢買化肥和農藥。這種特殊的情況讓這對夫婦得以快速獲得有機農場的認證。

一般來說,耕地必須在3年內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才可被列為有機耕地,但在塞國部份地區,這個時限已被減至兩年而已。相比之下,一些大量使用農藥的歐盟國家可能需等上五六年的時間才能獲得有關認證。

在首都貝爾格萊德(Belgrade)著名的卡勒尼克(Kalenic)市場經營有機食品攤位的“塞爾維亞有機農業基金會”負責人布蘭克.基吉克(Branko Cicic)解釋道:“過去20年來這裡的農民都沒有能力購買肥料和除草劑。這就是為甚麼這裡的土地比其他歐洲國家更不受污染。”

塞國出口促進機構SIEPA的伊戈爾.諾瓦克維克(Igor Novakovic)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塞爾維亞只有0.3%的農業地被用作有機耕種,但需求不斷增長中。

他說:“年輕人對健康食品需求上升,帶動了國內有機農業的發展。”

卡勒尼克市場的有機食物價格明顯比周圍攤位來得高,顧客主要是有家庭的都市中高層年輕專業人士。

有機農業基金會的基吉克說:“這是因為母親們想給她們的孩子吃最好的。”

這個趨勢也吸引了一些食品生產商的注意,包括在貝爾格萊德生產有機傳統李子酸辣醬和甜椒醃製品的皇家生態食品公司。這家公司的甜椒醃製品獲得了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國際品味與質量機構“絕佳品味”大獎。

雖然這家公司只有短短5年的歷史,銷量卻飛速成長。由於生產商無法滿足國內不斷高漲的需求,它不得不押後進軍俄羅斯市場的計劃。

皇家生態食品公司的坦亞.史多亞拿威克(Tanja Stojanovic)告訴記者:“我們出口的產品全都賣清光。”

儘管如此,有機農業這條路可不是一帆風順的。史多亞拿威克說:“不管是哪個領域,最先進入市場的總是要面對重重的困難。”

她說:“由於這裡沒有足夠的供應商,我們早期不得不從意大利進口有機番茄。”

此外,要讓農民願意轉至有機生產也不容易。

她說:“如今我們為農民提供長期合約,保證他們的產品有人購買。這是有必要的,畢竟有機生產成本和風險都比較高。”

皇家生態食品公司不願透露它的營業額,只是說業務足以持續。

目前皇家生態食品的業務主要還是本地市場,但隨著國家與歐盟的關係日漸改善,它將放眼進軍歐盟市場。

農業部估計塞國大約四分之三的耕地(約65萬公頃)可在下來3年內轉至有機食物生產。

出口促進機構的諾瓦克維克說:“由於聯合國的制裁,你可以在這裡找到20公頃大的土地在過去20年不曾受過任何化學品的污染。”

他說,塞國希望吸引更多歐洲投資者來此設立有機農場,讓有機生產成為國家的另一項資產。

“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廉價的熟練工人。由於不能使用機器,有機農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Organic farming blooms in Serbia



你知道嗎?

塞爾維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erbia)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自20世紀初起,塞爾維亞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聯)的一部份,其他成員有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斯洛維尼亞(Slovenia)、克羅埃西亞(Croatia)、馬其頓(Macedonia)、波斯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Herzegovina)等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Kosovo)、弗依弗丁納(Vojvodina)兩個自治省。

在1989年與1990年間,非共化浪潮席捲全東歐,南聯開始分裂並爆發內戰。由於南聯欲將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和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爾維亞裔聚居地區融入其疆域之內,以締造“大塞爾維亞”,挑起了波斯尼亞境內的種族仇恨及內戰。

國際社會於1991年9月開始對南斯拉夫所有地區實施武器禁運,1992年5月實施經濟制裁,導致南聯在運輸及農業方面由於能源及肥料供應不足,受到影響。而政府大量軍事支出(約有70%),及對佔領區的支援逐漸使到南聯財政枯竭。

由於供需失調,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百姓生活困苦,南聯不得不對西方各國做出讓步,歷時3年半的戰亂終於在1995年達頓協定(Dayton Peace Accords)簽署後結束。1996年10月1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式解除對前南聯及波士尼亞境內塞爾維亞人的經濟制裁,並肯定塞爾維亞人對結束波士尼亞內戰的貢獻。

1998年起因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地區族群衝突情勢升高,南聯軍隊對當地採取強力軍事鎮壓行動,並且罔顧國際間所進行的和平努力,1999年3月,北約對南聯展開空中攻擊。6月南聯終於低頭,接受北約條件,南聯部隊撤出科索沃,由國際部隊接管,但南聯名義上仍擁有科索沃主權。

由於國際間認為塞爾維亞的米洛塞維奇政權是波士尼亞內戰的操作者,1992年5月聯合國對南聯實施石油禁運及貿易制裁,而在1999年科索沃危機告終後,南斯拉夫因仍由米氏掌握政權,並未獲邀請參加東南歐穩定會議,暫時被排除在國際援助名單之外。2000年10月爆發民主運動,米氏所領導的政黨在選舉中落敗,米氏下台後被送往國際法庭以戰犯身份受審,國際制裁也隨即解除。自1991年6月內戰爆發以來,境內克、斯、馬、波4共和國陸續宣告獨立,塞、蒙兩共和國遂於1992年4月27日另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邦議會通過“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邦聯憲法,正式取代原南斯拉夫憲法的法律地位,並於次月正式對外更改國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邦聯。塞、蒙雙方並協議於邦聯憲法第60條中明定邦聯成員國保有於3年後舉行公投以決定是否脫離邦聯獨立的權利。

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哥羅舉行獨立公投,結果約有超過55.5%的選民贊成獨立,蒙國國會並於同年6月3日正式宣佈獨立。塞爾維亞國會遂於同年6月5日宣佈塞國為前塞蒙邦聯的法定繼承國,將繼承前塞蒙邦聯於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席位。另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自行宣佈獨立,引發塞國內部政治危機,塞國認為科索沃為塞國不可分割之一部份,其獨立為非法。(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