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仁醫溜索去看病


(中國)在雲南怒江流域有一個村寨,叫做拉馬底村。這個村被怒江一分為二,一條100多米長的索道成為來往兩地的橋樑。鄧前堆是這個村的醫生,為了給群眾看病,他常年溜索橫跨怒江兩岸,用堅守換來了百姓的健康。

冒險走過28年

怒江大峽谷山高水急,索道距江面的距離有30米,僅靠一套滑輪,一根繩子,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通過100多米長的索道,一旦出現意外將是九死一生,而為了給村民治病,鄧前堆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已經過了28年。

春節期間,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新聞節目中,報導了這位有“索道醫生”之稱的鄉村醫生鄧前堆,28年來溜索橫跨怒江為兩岸村民解除病痛的感人事跡。

報導播出後,不但感動了許多人,也獲得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日前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雲南省結合起來,儘快幫助鄧前堆實現“希望村子裡修一條能通車的橋”的樸實心願。

據報導,交通部和雲南省已決定共同出資,為雲南省福貢縣拉馬底村建設農用車吊橋。

雲南省公路局局長呂雲峰表示,將在“十二五”期間把全省的索道,改變為能夠通行機動車的橋樑;而交通部表示,要加快改善西部貧困山區、邊疆地區農村交通條件。

福貢縣145鄉村
醫生爬山跨江

在雲南怒江兩岸大山深處,生活著50多萬各族百姓,他們的醫療及交通狀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鄧前堆說,現在每家都有一本新農村合作醫療證,看病時可以得到醫療費的減免。不過由於交通不便,一些群眾依然面臨著看病難的問題。

在大山深處的百姓如果得了病,想要去醫院治療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這兒的鄉村醫生們就擔負起了走村入戶的職責。

在福貢縣,和鄧前堆一樣需要爬山跨江的鄉村醫生還有145名,他們擔負著全縣近9萬名群眾的醫療。35歲的豐秀英負責的村子就有15個小組,面積近100平方公里。

馬吉鄉鄉村醫生李秀英向記者說:“我最遠的一次走了4個小時,早上8時出發,中午12時許才到。”

交通不便給鄉村醫生的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以鄧前堆負責的拉馬底村為例,村民散落在怒江兩岸的5座大山之中,全部走下來需要近一個星期的時間。因此,不論對鄉村醫生還是對當地村民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出行難。

揮別歷史
村民辦溜索賽

有關部門正籌劃為當地解決交通難的問題,當地人聽說要修大橋了,眼看溜索將成為歷史,在鄧前堆的提議下,村裡特意組織了一場溜索比賽。

另外,聽說村裡要修橋,孩子們可高興壞了,他們開動腦筋,設計出了心中最喜愛的大橋。小學生霜麗芬設計的是一座雙層大橋,她說這樣可以一層走人,一層走車,避免交通事故。

小學生霜珍英的學校在江對岸,她盼著大橋早日建好,不用再每天溜索上學了。

霜珍英說:“每次上學都是爸爸背著我去溜索,到江中間很害怕。等大橋修建起來以後,我就可以自己來上學了。”

曾經溜索致手心出血

鄧前堆說:“(索道)以前是用木頭做的滑板,比現在更危險,拴不緊的話會掉進怒江溝裡面,特別是溜索舊的時候是磨爛的嘛,鐵索上有刺,剎車時手來剎,刺著手心上刺出血,皮膚都刺爛了。”

深夜冒險上索道救人

2010年冬天裡的一個深夜,開扒俄老人家著火,整個房子都被燒燬,開扒俄老伯也被嚴重燒傷,開扒俄老伯趕緊打電話給鄧前堆,雖然已經是深夜,但是鄧前堆還是義無反顧地冒險上了索道,鄧前堆回憶說:“天太黑了,下面也看不清,對方也看不清,當時我一手持著電筒,一手握著索道把下決心就過去了。”

最終老伯的雙臂保住了。開扒俄老伯的孫女說:“他就冒著險過來,挺危險的,他(爺爺)說如果不是鄧醫生及時趕來治病的話,有可能他會死亡。”像這樣的事28年來鄧前堆已經經歷過無數次,也為拉馬底村鄉親們治癒了數不清的病痛。

鄧前堆每3個月就要給全村的兒童做一次體檢,整個村子走下來要花上一個星期的時間,村裡很多家庭都很貧困,鄧前堆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元,但對於無法負擔醫療費的人他還會自己拿出錢墊付。

村民說:“這個人好,晚上我們生病,三四點鐘,他會到這裡給我們輸藥,這個人服務態度太好了。”(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你知道嗎?

怒江峽谷壁陡崖懸

被稱為世界上最長、最神秘奇險和最原始古樸的東方大峽谷――怒江大峽谷,一直以來因為高山深谷、急流險灘和路途不便,不像雲南其他景點受大眾追捧。但如果踏上這條神秘的旅途,會發現這裡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風情是那麼地瑰麗壯觀、豐富精彩。

怒江峽谷壁陡崖懸,壑深萬丈,滔滔江水如野馬奔騰於峽谷之中。傳說中,一對分別居住於怒江兩岸的僳僳族戀人,在無法相會的苦惱之中,受到彩虹的啟發,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條溜索。從此,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兩岸的人們廣泛運用。


2009年中國電影《走路上學》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小姐弟倆,為了到江對面上學,而不得不每天滑溜索的故事。

電影題材來自《南方週末》的一篇封面文章“飛索求學”。作者采寫了家住雲南怒江邊上的孩子們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上學的真實故事。深圳的彭家煌和彭臣兄弟倆看過報導後深受震撼,於是到怒江福貢縣馬吉鄉實地考察後,決定將孩子們的故事拍成電影。這個故事之前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過專題片。彭氏兄弟重新編寫劇本,花費人民幣1000萬元的資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了這部電影的拍攝。

《走路上學》大膽採用非職業演員,整部影片中只有曹曦文一名職業演員,其餘都是雲南當地的業餘演員。但他們質樸而靈動的表演,令影片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走路上學》一舉在國內先後獲得金雞獎和華表獎,還於2010年9月24日,在平壤人民文化宮舉辦的第12屆平壤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獎”。另外,《走路上學》還贏得2010年第二屆英國倫敦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劇本獎”。(資料來源: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