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招工找工兩頭難


(中國)“‘民工荒’,不是民工造成的,是企業造成的。”23歲的林濤說。

林濤念完高中就出去打工,對《勞動法》的條款很熟悉。他年前從沿海回來,想在家鄉四川找個薪資較高、勞動權益保護規範、老闆對員工態度好的地方務工。但他失望了,在找了一個月工作無果後,他最終返回去年務工過的江蘇省。

記者日前在成都市一家人才市場遇見他時,他穿著看起來品質不錯的黑色棉服,臉色也不像年齡大些的農民工那樣黝黑帶紅。

在此之前,他已在這裡轉了一個月。這兒是四川省最大的勞動力市場。室內長條凳子上坐著很多婦女,腳前的地上放著厚紙板,寫著“食堂炒菜”或者“進廠”。她們邊打毛衣邊閒聊,等待僱主來招工。

但林濤等男性務工者更喜歡聚集在場外的空地上,或坐或站,一旦有老闆模樣的人進來,他們就圍過去。用工者開出價錢,和農民工討價還價,如果雙方覺得合適,就直接帶走。

林濤年前從江蘇返鄉,春節也沒回家,在這裡找工作。“還是想離家近點,不想跑大老遠的地方去打工。”他家在以“五糧液”酒出名的四川省宜賓市,離成都有5小時的車程。

林濤期望的工作是:扣掉雜七雜八的,拿到手至少有2000塊一個月。“在江蘇一個月拿到手有3000多塊,在家要是低於2000塊,心裡過不去。”

然而,在這裡,洗車學徒工之類的八九百一個月,非學徒工開一千兩三百,好點的能開到一千七八。“扣掉食宿、再罰點款,拿到手最多1000多塊。”林濤說。

林濤去年在江蘇各地做建築工,一年換了五六份工作。其中換的兩三份工作是因為老闆有活兒就招人,沒活兒就讓他們就地解散。他也炒過(主動離職)兩三個老闆,因為老闆對員工的態度不好。但該拿的錢林濤也都拿到了。“那邊一般不欠工錢,保障做的好,企業裡五險一金交得全,勞動保護也做得到位。”

回到成都,這邊企業讓他有點失望。“說是‘用工荒’,‘3000塊招不到人’,有幾個人能拿到手3000塊?好多標得高,‘工資1000塊到4000塊’,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只能拿到1000塊,拿4000塊的也可能有,都是老闆的親戚。”

與大多數沒念過太多書的農民工相比,林濤的表述很有條理。他的身邊站著十幾個臉面黑紅的農民工。

一個55歲的農民工幹了活,卻沒拿到錢,他希望記者能有辦法幫他討回工錢。另外一個33歲的農民工問記者知不知道合適的崗位,他希望能找個月薪1800元的工作。

林濤說,“現在內地和沿海工資差距縮小了,但很多地方還差得遠。有的企業加班不給加班費,有的企業勞動保護做得不行。”

林濤是新生代農民工的一員。按照現在通行的定義,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出生於1980年以後,戶籍在農村、人卻在城鎮就業的人群。隨著第一代農民工逐漸退出就業大軍,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外出務工的主體。根據全國總工會去年6月的一份研究報告,新生代農民工現已佔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總數量約為1億人。

林濤的想法也代表了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心聲。根據四川省社科院去年10月的一份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成長期間家庭經濟壓力減小,對他們來說,工作是為了生活,也是為了自我價值的體現。

“他們也不再願意像父輩那樣,靠出賣體力從事髒、苦、累的工作,節衣縮食,到老歸根農村的從業模式。”牽頭做這項調查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說。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我就回江蘇,雖然我很想留在家鄉。”林濤說。(新華社)



你知道嗎?

春節之後,中國部份城市出現農民工崗位供需不平衡問題,沿海各地“用工荒”愈演愈烈,但四川成都用工市場卻出現“招工”、“找工”兩頭難的現象。此間專業人士認為,薪資矛盾是出現“企業招工難,農民找工難”的主要原因。

據相關人士分析,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四川逐漸從“勞務輸出大省”向“用工大省”轉變。沿海薪資與成都相差不大,使得大量勞動力選擇留在四川發展。而農民期望薪資與企業成本之間的矛盾,造成了“招工”、“找工”兩頭難的現象。

為平衡供需雙方矛盾,成都各大人才市場推出了便民服務:審查用工企業給出的薪資範圍,根據市場規律進行建議;加大宣傳,希望農民工“先就業再擇業”,以解決農民工“招工難”的問題。

另一方面,據《新華社》2月20日報導,與傳統的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權益保護,更注重發展前途。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既和過去的農民工一樣面臨共同的問題,同時具有自身的新特徵和新訴求。

報導指出,據中華全國總工會20日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這些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新生代農民工與其父輩相比有很大不同。新生代農民工指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目前全國約1億人。

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時間較長,但專業技能較欠缺。新生代農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為67.2%,比傳統農民工高18.2個百分點。儘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長,但絕大多數仍停留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

而且處於30歲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59.9%尚未結婚,而傳統農民工中已婚比例為93%;務工前他們的生活經歷更簡單,74.1%外出務工前“在學校讀書”。

新生代農民工與傳統農民工面臨著勞動權益保障等一些共同的問題,但其面臨的問題又有特殊性。據調查,他們平均月收入為1747.87元,僅為城鎮企業職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時也比傳統農民工低167.27元。

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後更換工作的平均次數為1.44次。且每年變換工作0.26次,是傳統農民工的2.9倍。職業發展空間小,無法滿足實現自我發展的願望,導致他們工作滿意度較低。

另外,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五險)的參保率為67.7%、77.4%、55.9%、70.3%和30.7%,分別比城鎮職工低23.7、14.6、29.1、9.1和30.8個百分點。總體看,他們的社會保險接續情況較差,對於所在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知情程度不高。

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更渴望和企業能夠緊緊相融。96.1%的人表示他們關心企業發展,但認為企業“不怎麼關心”或“完全不關心”他們的達16.9%。認為管理者和普通員工之間關係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關心職工疾苦”,而傳統農民工認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過大”。他們更渴望得到來自企業管理者的關懷和關注。

此外,職業培訓不理想、加入工會比例較低等因素,也成為阻礙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的不利因素。

專家認為,要學會傾聽且真正弄懂農民工的呼聲,解決問題才會有的放矢。

薪酬問題是農民工關注的主要問題。中國工運研究所所長呂國泉表示,要建立健全工資支付、增長、共決機制,加強對其工資的監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機制,預防和解決工資拖欠問題。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其次,推動社會保險政策法規的落實,擴大農民工參保面。同時,實施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新華社/中國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