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城市防洪大考驗


(澳洲)澳洲東北部昆士蘭,向來有陽光之州的美稱。但不只是澳洲人,任誰都不曾想過,這片艷陽高照的土地,竟然會因連續暴雨,變成一片汪洋。

去年聖誕節以來,昆士蘭因連續暴雨出現百年大水災,受災範圍大過法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面積總和,超過20萬人流離失所。

現在已經不需要科學家或專家來說,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種不尋常災害跟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有關。

事實上,科學家指出引發澳洲世紀水災的原因,主要是“反聖嬰現象”持續發酵。

反聖嬰現象也稱拉尼娜現象(La Nina)。聖嬰現象是以西班牙語厄爾尼諾(El Nino)命名,厄爾尼諾是男孩的意思,拉尼娜則是女孩。

聖嬰現象導致太平洋東部海水溫度變暖,反聖嬰現象則導致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變冷。

不管是“聖嬰現象”,還是“反聖嬰現象”,都會造成各地氣候異常,不是大旱就是水災。

隱瞞報告種下禍根

多數地方發生水災,受災的一般而言多數是貧困人家。昆士蘭這次發生百年大水災,災民卻多是富有人家。

這次昆士蘭大水災,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區都淹在水中,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布里斯班更是成了死城。

布里斯班是昆士蘭首府,是澳洲第3大都會,僅次於悉尼和墨爾本。當地工商業發達,到處是商業區和黃金地段。

布里斯班稱為“河流之城”,河景詩情畫意,許多酒店都建在這帶,住在這帶的人更是非富則貴。

其實,早在1999年,澳洲科學家和工程專家針對當地做過研究,預測布里斯班河一旦出現超級洪水,水位勢將高過城鎮一兩公尺。

當時專家就質疑市議會批准在當地開發千棟物業決策,但是市議會否決這項警告,並隱瞞報告內容,繼續批准發展商在這低窪地區開發房地產。

這次大水災,把這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豪華別墅都淹沒,住在豪宅裡的有錢人全上演大逃亡。

巴西水災死傷慘重

就在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澳洲百年水災的當兒,南美洲的巴西也發生了史上最嚴重水災。

巴西北部從今年1月16日起,連續數天下起豪雨,大水引發了土石流,造成數百人喪命,官方估計死亡人數超過千人。

當地官員表示,降雨量在短短一個小時就高達144公釐,比整個月平均降雨量還高。

受災最嚴重的特勒索波里斯,到處可看到土石流夾帶屍體慘況,很多屍體高度腐爛,停屍間工作人員形容,特勒索波里斯臨時停屍間“宛若恐怖片場景”。

工作人員本來會先拍攝罹難者照片,讓家屬看照片辨識死者身份。但是很多屍體腐爛情況太嚴重,工作人員不再用這種方式讓家屬認屍,以免嚇壞他們。

後來,家屬是根據死者外表特征,如刺青和牙齒,還有根據口腔DNA採樣進行對比辨識死者身份。

根據科學家統計,地球海水溫度每幾年就會出現“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但是科學家只是這50年來才開始收集有關數據,所以仍然無法精確計算出這兩種現象的週期性。

然而,美國太空總署專家表示,這次反聖嬰現象是過去50年有紀錄以來最強一次,而且至少會持續到今年3月。

這段期間,澳洲對開的太平洋西部、東南亞國家包括馬拉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雨水會特別多。至於非洲西岸、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則會異常寒冷。

另一方面,一旦出現“反聖嬰現象”,北大西洋也會出現更多颱風。

至於近年異常的“反聖嬰現象”是不是跟全球暖化有關,目前科學家說法仍然不一。

不過,澳洲悉尼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馬修英格蘭(Matthew England)告訴路透社:“我想大家最後會論定,昆士蘭暴雨至少有部份原因是氣候變遷造成。”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也警告,隨著全球暖化,以往百年難得一見的極端天氣,可能變為20年一見。

有效治水才算先進

台灣知名作家龍應台曾經說過,要辨別一個城市是否發達,最好是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個3小時。

要是在雨中撐傘溜達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是個先進國家。反之到處積水,小孩在十字路口撈魚,則多半是發展中國家。

如果根據這項標準,日本是典型先進國家,日本的街道正是那種就算下雨,也可以悠閒在雨中散步,不用擔心弄髒褲腳。至於台灣、中國,還有馬來西亞,看來還要多多努力。

有些城市逢雨必災,有些城市似乎從不淹水,這不全跟氣候、地理環境有關,反而跟一個城市發展規劃和管理有很大關係。

然而,就算今天擁有全球最好排水系統的日本,也不是一開始就有很好的城市發展規劃。

1970年代,日本大阪人就曾因為水災把政府告上法庭,他們認為是政府城市發展和管理不當,才讓他們遭受水患之苦。

上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很多地區發展為城市。1972年7月,大阪下了一場大雨,雨勢不算大,總雨量才328.5毫米,每小時最大降雨量25.5毫米,但卻造成嚴重水災,4萬6502戶人家因而受災。

隔年,71戶災民根據日本國家賠償法第二條和第3條,聯合把國家、大阪和大東市政府告上法庭。

東京下水道優全球

日本是個多雨的國家,颱風季節更是經常會有狂風暴雨,對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是一大考驗。不過,東京卻以從來不淹水聞名全球,日本其他城市也甚少聽說過會淹水。

有了1972年大阪水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並非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才不會淹水,而是仰賴卓越的環保排水系統。

日本治水方案,已經成為很多國家借鏡典範。現在日本下水道普及率高達100%,東京都下水道更是堪稱全球最先進,除了疏通颱風時期暴雨排水,也處理及凈化家庭和工廠污水。

目前東京都雨水都是通過兩種渠道疏通,河渠附近的雨水一般通過建築排水管,以及公路排水管直接流入雨水蓄積排放管道。之後雨水會被引入都內幾條專用來泄洪的運河和河渠,再排入大海。

密集住宅區和商業區雨水,則是通過建築物排水系統,導入公共排水管,再從下水道系統排入公共水域。

污水淨化達飲用標準

早年日本城市不管生活或工業污水,都是直接排到河裡,結果城市發展得越來越漂亮,河道卻越來越骯髒。後來,日本人從中汲取教訓和經驗,加強管理污水排放環節,把生活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才排放入河。

就以廁所污水來說,都是經過五道淨化過程才會排入河道。其實,只要經過第一道沉澱的廢水,就已經能夠用來養魚,經過第5道沙濾後,更是達到飲用標準。

當然,這些水並不會給人飲用,而是排入河道或做為工業用水。

另一方面,日本也從家庭排水源頭下手,避免下水道阻塞和污染。日本規定不溶於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可直接排到下水道,包括烹飪後廢棄食用油,因為會造成下水道惡臭和腐蝕排水道管。

東京下水道局倡導民眾先用報紙把油污抹擦干凈,再把沾有油污的報紙歸類成可燃垃圾處理。

最干脆的方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開辦介紹健康料理課程,以及在網絡提供少油和健康的食譜。

根據日本國家賠償法第二條文,公共設施如道路、河流設置和管理不當引發問題,造成民眾損失,國家和公共團體需承擔責任賠償損失。

儘管最後原告敗訴,但是經過大阪水災這宗訴訟案件,日本政府開始重視河川管理和城市治水問題,日本後來才跟城市水患絕緣。

善用科技規劃防洪

為了減低暴雨時排水壓力,除了地下排水系統,日本很多住宅都有蓄水桶。大型建築物也會有雨水循環使用系統,例如東京巨蛋體育館就建有大型蓄水池。

蓄水池四分之一空間,是用來儲存救火等緊急用水,不管下不下雨,裡頭都會有水。另四分之一空間是用來積攢雨水,以便日常用來沖洗廁所、洗車或澆灌等。如此一來,一年下來可幫巨蛋體育館節省不少水費。

剩下一半空間就是用來儲存暴漲雨水,疏緩排水系統壓力。

另外,東京通過降雨信息系統,預測和統計各地降雨量,在降雨量多地區建立滯洪區,以便面對洪水時適時分蓄洪水。

東京都西南方的鶴見川,沿岸有3000個滯洪池,不管是停車場還是網球場,都以能夠承受洪水規格建設。橫濱世界杯足球場地,也是四樓以上才是運動場,三樓以下都是停車場,具有滯洪功能且可暫時儲存洪水。

同時日本把城市周邊土地規劃為洪氾區,平時作為公園和綠地,洪水爆發時就作為滯洪區。(馬來西亞中國報)



你知道嗎?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精明防洪隧道(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Road Tunnel,SMART Tunnel)是世界首創,結合防洪以及舒緩城市交通雙功能的隧道。SMART隧道把巴生河及安邦河過量的河水,在未到達市中心及水災黑區前先疏導開來。結構為雙用途、雙系統,即綜合疏洪道和車行道。

SMART隧道計劃耗資近20億令吉(約6.5億美元),建築工程於2003年11月25日展開。2007年1月,疏洪道工程宣告完工。同年5月14日下午3時,車行道工程在經過數次延期後,宣佈正式啟用。

SMART隧道,是東南亞最長的防洪隧道,也是全亞洲第二長,總長度達9.7公里;可供車輛行駛的車行道則有3公里長。隧道內設有緊急閘門和服務閘門。

隧道的設計分為三層,上面兩層可以通車,底層則負責排水。隧道依據三級應對模式運作。第一級,在天氣睛朗或雨量不多時,巴生河流量平均每秒少於70平方米,車行道將如常通車,控制中心不會採取任何行動,疏洪道處於無水狀態。

第二級,當雨量增加,巴生河流量超過每秒70平方米,控制中心會啟動疏洪道系統,將雨水引向湖泊,車行道則仍開放通行。

第三級,在暴雨情況下,巴生河流量超過每秒150平方米時,車行道將關閉。在確定所有車輛離開隧道後,三層隧道將一起進行排水工作。車行道將在洪水後48小時內重新開放。(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2月23日/馬來西亞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