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茶業興茶農悲


(肯尼亞)在肯尼亞中部梅魯(Meru)一帶,人們的生活總是離不開具麻醉性的恰特茶(khat)種植業,而這行業也改變了當地的社會風貌。

在首都內羅畢(Nairobi)以北300公里的慕林格尼(Muringene),當地人之所以得以生存下來全賴恰特茶所賜。

他們所生產的恰特茶,或當地人所謂的米拉阿(miraa),主要是出口到數百年前就已有人食用恰特茶的索馬里,以及全球擁有最多索馬里僑民的英國。

根據天主教明愛慈善組織(Caritas),儘管每年有數百萬歐元價值的恰特茶出口到國外,但村民的生活水平卻未獲得顯著提昇。

這家非政府組織的社會發展主任伊茹基(Joseph M'Eruaki)告訴記者:“儘管恰特茶賣到不少錢,這個地區依然極度貧困,錢都沒有流到這裡的家庭裡去。”

根據他說,這主要是因為恰特茶售價由一小撮肯尼亞與索馬里人操縱,農民根本無法自行做決定。

由於這個行業有利可圖,許多年齡不足10歲的兒童都輟學採茶葉去了。

伊茹基說:“孩子們認為可以在農場上輕鬆賺錢,何必還要浪費時間在學校裡呢?”

他說:“他們從清早6時開始工作到9時,然後下來一整天就只是閒著嚼恰特茶。”

清晨工作賺來的錢通常未到傍晚就已花光,而且從這個地區的營養不良水平來看,他們的收入並未納入家庭的食品預算。

明愛組織也表示對農民單種恰特茶而引發的問題感到憂心,並試圖說服他們落實多元耕植,以免受到價格波動所牽制。

在這個肯尼亞主要恰特茶種植區的翠綠山地上,農民幾乎每隔一個月就採摘新芽一次。

他們隨後將之綁成一小束,並以芭蕉葉裹起來,再用塑膠袋包住,藉此保留其中的水份及主要活性成份卡西酮(cathinone)。

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已禁止恰特茶入口,不過在英國卻是合法的,雖然英國政府對索馬里裔人口食用恰特茶引起的健康與社會問題非常關注。

然而在這裡,將恰特茶列為一種藥品卻會招致當地人的憤怒與辱罵。當地人說恰特茶“與咖啡沒有兩樣”,讓人精神抖擻。

誠然,恰特茶可以抑制饑餓,而且它帶苦的滋味可以讓那些深入乾旱荒漠牧牛的遊牧民族一整晚不睡而不會感到疲累。

不過恰特茶在採集後48小時就會失去它所有的功效,因此工人清晨採集後都會急著將之包裝好堆在摩托的士上,火速送到最靠近的收集中心去。

不管路況有多顛簸,卡車只要一裝滿恰特茶,就會全速奔向內羅畢。

這些恰特茶要不是當天在內羅畢索馬里人聚居的伊斯特利(Eastleigh)售賣,就是送到威爾遜(Wilson)機場,準備運往索馬里。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仲介解釋說,一部卡車可輸送價值10萬歐元的恰特茶,而每天會有50輛卡車從這裡運貨出去。

由於利潤如此之高,一旦發生事故,仲介會儘速安排另一部卡車接送而不去理會司機的死活。

運輸業者近年來甚至將本身的業務範圍擴大至恰特茶生產。

伊茹基說:“本地許多農人如今在自己的土地上變成了他人的奴隸。”(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In Kenya khat makes middlemen rich, not growers



你知道嗎?

恰特茶(khat),又名巧茶、阿拉伯茶、也門茶和埃塞俄比亞茶,分佈在熱帶非洲、阿拉伯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廣西等地。恰特草的原產地為埃塞俄比亞,早在13世紀當地人已經咀嚼恰特草的嫩芽和葉子來抵抗饑餓和疲勞,後來嚼恰特草的習慣傳到許多非洲和中東國家。現今也門人仍會把家中最好的房間闢為恰特草室,在那兒與親朋好友嚼著恰特草,閒話家常。

咀嚼恰特草可以使人提神醒腦,感覺精力充沛。但在藥力退卻之後,咀嚼者多感沮喪,邏輯混亂,什麼也不想做。咀嚼恰特草還會使人上癮。恰特草內含的興奮劑卡西酮(cathinone),結構不太穩定,易分解成去甲偽麻黃鹼(cathine)和苯丙醇胺(norephedrine),其結構類似於安非他命和腎上腺素。長期嚼食會使人厭食,導致營養不良,降低人體免疫力,從而容易感染各種疾病。

由於恰特草的價格非常高,埃塞俄比亞很多農民都放棄種植糧食,改種恰特草。然而種過恰特草的土地改種其他東西收成都很差,只能繼續種恰特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