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娃娃新娘無幸福


(也門)“只要看到他,我就躲起來。我痛恨見到他!”

也門6歲女童塔哈妮談到25歲丈夫馬耶德時,怨憤之情溢於言表。以她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地上學、與朋友嬉戲、享受純真童年,但她卻已嫁作人婦。

6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全球每年有1000萬至1200萬名女童被迫出嫁,這些在陋習下被“逼婚”的“娃娃新娘”,有的竟然只有5歲,她們的人生才剛開始,就已注定悲慘結局。

在印度,許多女童被安排嫁給大她們4、5歲的男孩;而在也門、阿富汗、埃塞爾比亞等早婚率高的國家,女童的丈夫可能是少年,也可能是中年鰥夫,甚至有無恥之徒強姦女童,然後逼婚。

為還債建立勢力嫁女

全球許多落後和發展中國家,雖然都有法例規定女性必須年滿18歲才能結婚,但童婚的情況依然猖獗――有窮困家庭為了還債把年幼女兒嫁出去,或者透過姻親關係建立勢力,甚至把女童當作禮物嫁給結仇的家族,以消弭兩家的仇恨。

主張嫁娶童媳婦的人還大言不慚地說,這樣可確保她們將童貞獻給丈夫,以免在成長過程中出差錯。

為逃避警方查緝,這些婚禮常在半夜偷偷舉行,全村守口如瓶,就像在舉行一個秘密儀式。

在也門西部一個窮鄉僻壤,10歲的阿伊莎被迫嫁給一名50歲的大肚腩男人,姐姐法蒂瑪說:“好像老鼠嫁給大象。阿伊莎看到她要嫁的人時,不禁驚叫起來,放聲大哭,”

有村民看不過眼而報警,但阿伊莎的父親逼她穿上高跟鞋增高,戴上面紗遮掩容貌,更揚言若他因此坐牢,出獄後就會殺掉阿伊莎。警察最後離開,阿伊莎還是出嫁了。

所有童妻皆無幸福

在也門首都薩那,經常有娃娃新娘被送到醫院治療,有時是因為內出血,有時是因為懷孕了,但她們年紀太小,根本不懂得懷孕是怎麼一回事。

沒有一個童妻是幸福的,去年,也門13歲少女伊罕在婚後5天,因陰道撕裂導致嚴重出血死亡,相信她曾被性虐待;前年,一名12歲娃娃新娘則因為難產死亡,都反映童婚嚴重危害女童的健康。(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你知道嗎?

娃娃新娘,是亞洲一些盛行早婚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印度,儘管法律規定女生滿18歲才能結婚,但童婚現像在許多城市依然存在,執法單位也毫無辦法。專家分析,印度之所以“娃娃新娘”現象猖獗,經濟落後和生活貧困是根本原因。印度自古流行嫁妝制,女兒出嫁時,娘家必須陪送大量錢財。按規矩,女方年齡越小,男方索要的嫁妝就越少。因此這些父母會將女兒早早嫁出去,因而還省掉一筆供女兒上學的費用。

此外,性別歧視也助長了早婚的現象。有些人可能認為早結婚可以讓女兒免受性騷擾的傷害,更為常見的理由是,早婚可以使女兒得到男性的保護。女孩早早結婚可以保證她們在丈夫的家裡順從聽話,還能更多地生育孩子。然而,對孩子們來說,早婚會帶來嚴重的傷害,其中包括不能接受教育、健康問題和遭受虐待。女孩在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情況下懷孕,會增加母嬰死亡率。

在也門,女生的法定結婚年齡是15歲,但父母可以視情況決定自家女兒是否“準備好”結婚,而提前讓孩子出嫁。據也門全國委員會統計,女童婚姻亦導致她們過早輟學,是造成也門女性文盲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最後修訂於2010年6月24日)


“光源氏計劃”一詞是指男性養育小女孩,將她培養成自己理想中的女性,以期能成為自己未來的伴侶。典故出自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主角光源氏將小他9歲的若紫接入府中,從10歲起開始培養她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對象,長大後成為他的妻子。後來衍生出“逆光源氏計劃”,則指由女性主導培養小男孩為將來伴侶。

“光源氏計劃”一詞所指的重點不在於年齡,而是“養成”的過程。因此,一些年齡差距不算很大,但較年長者對較年幼者從兒童或少年時期開始養育或照顧的,都可以稱為“光源氏計劃”。而沒有“養成”過程的,即使年齡相差很遠,則稱“老少配”、“大小配”或“忘年戀”。在一些早婚盛行的社會,“娶小女孩為妻”稱為“娶娃娃新娘”,日語稱“幼妻”。(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