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擠在革命組屋


(俄羅斯)高高的天花板,大大的窗口向著一座教堂,納塔利婭(Natalya Zavyalova)的套房充滿著優雅的生活氣息,就像革命時代前的它一樣。

這裡原是一個高雅住宅,但有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被改作“社區組屋”(communal flat),俄文稱“kommunalka”,同時住進了多於10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

前蘇聯政府為掃除階級之分,把這裡改造成“社區組屋”,有長長的中央走廊、窄小的浴室和忙碌的共用廚房。

與其他數以千計的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居民一樣,34歲的超市收銀員納塔利婭和她13歲大的女兒麗莎(Liza)住在市中心只有260方呎寬的的社區組屋房間內。

這個擁有5間房的組屋單位,住有10名年齡介於兩歲至80歲的居民,其中包括一名巴士司機、一名退休人士、一名會計師、一名造船廠工人和一名護士。

廚房裡有4個瓦斯爐、4張餐桌和4個冰箱。每個家庭都會根據走廊上的值勤表輪流打掃。

正如大多數的社區組屋一樣,這裡的廁所和浴室都不太乾淨,牆壁上的漆已經剝落,而陳舊的鑲木地板已不復見其昔日的優雅格調。

住得如此密集,鄰居之間就難免會有摩擦。納塔利婭表示,她已有兩年沒與其中一名女房客交談了。

不過,居民們還是會經常聚在一起開派對並一同慶祝公共假期。“很多時候我們都很開心,就好比多了一個新家庭一樣。”

擁有500萬人口的聖彼得堡,舊城中心還保留著超過10間社區組屋。這些組屋於三個世紀以前,在獨裁統治者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的指令下建成。

1917年大革命後,政府急於安頓無產階級,把他們遷入了這些原屬於中產階級與貴族的住所。大多數原屋主僅僅能保住自己家中的一間房。

1920年代,作家佐斯岑庫(Mikhail Zoshchenko)寫了一個短劇調侃,講述住在擁擠不堪房子裡的居民們,被逼睡在浴室裡,並為借用刷子而爭吵。

納塔利婭的組屋單位就位於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經常到訪的一座典雅19世紀建築內。這座建築曾於80年代翻新,所以狀況比其他組屋來得好。

蘇聯政府嘗試在快速城市化之際滿足老百姓對住房的需求,斯大林(Stalin)掌權期間為菁英份子建造了不少宏偉的公寓,而赫魯曉夫(Khrushchev)期間則大量建造窄小的活動房。

但是社區組屋的持續存在卻是一個敗筆,特別是在市中心幾乎沒有新型房屋計劃的聖彼得堡。遲至1980年代,市中心還有大約四成的公寓仍屬於社區組屋。

1991年蘇聯解體後,政府允許居民私有化自己的房間和部份共用空間,進而升格為屋主。許多社區組屋都一一被俄羅斯富豪們收購,這些富豪為居民們提供郊外私人公寓作為交換。

市政府同時也為社區組屋居民提供優惠價及優先權購買自己的房間,期望能在2020年之前掃除這些社區組屋。

之前曾住在一間社區組屋房間的40歲生物學家羅馬諾伐(Marina Romanova),如今成了這棟社區組屋的單一業主。

與丈夫和孩子同住的羅馬諾伐說:“我們只有一戶鄰居,情況算是不錯的了。”她補充說,她還從一個市政府公務員那兒借到了200萬盧布(約7萬美元)。

儘管如此,聖彼得堡目前還有數千棟擁有6至8間房的社區組屋。這些組屋自1917年以來就鮮少裝修過,而一部份住戶也無法達成售屋協議。

很多居民投訴他們無法籌得足夠的錢,買下自己的組屋或是在郊區買間小房子。

現年57歲的前女警亞歷克安德羅瓦(Lyudmila Alexandrova)表示,她沒有辦法離開她和另外11人共住的組屋單位。

她說:“我們根本沒有搬離這裡的希望。”(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Spirit of revolution lives on in Russia's communal flats



你知道嗎?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Neva delta),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市內水道縱橫,700多座橋梁把各個島嶼連接起來,風光旖旎,因而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於1703年所建,以東正教聖徒彼得的名字對其命名,故稱聖彼得堡。1712至1918年,它一直是俄國首都,因此得名“北方之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與德國互為敵國,俄國遂用斯拉夫語表示城市的“格勒”取代來自德語的“堡”,聖彼得堡被改名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又改稱列寧格勒(Leningrad)。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這座城市恢復了它的原名聖彼得堡。

在俄羅斯歷史上,聖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這裡爆發。(新華社)


1917年俄國革命,是俄國1917年一系列革命運動的統稱,最終推翻了俄罗斯帝国、建立了蘇聯。在1917年2月(公曆3月)的第一次革命中,沙皇被廢除,臨時政府掌權;同年10月的第二次革命,臨時政府遭推翻,被布爾什維克(共產)政府取代。(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7月7日)

中英對照:

‧返祖型的東西:throwback
‧住所/公寓:dwelling
‧共享/共用的:communal
‧階級差異:class division
‧居民:inhabitant
‧勤務輪值表:rota
‧獨裁統治者:autocratic ruler
‧無產階級/工人階級:proletariat
‧貴族:aristocracy
‧活動房/預製房:pre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