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五星餐廳憶難忘


(美國)在美國加州中部小城漢佛德(Hanford),有一條被稱為“中國巷”的小街。從淘金時代至二戰期間,這裡是舊金山和洛杉磯之間中谷地帶最繁榮的華人社區。小街由11棟中式建築組成,從街頭到巷尾不足百步,被譽為世界級的五星餐廳“帝國王朝”(Imperial Dynasty)就佔據了其中4棟。

江莉安(Arianne Wing)打開“帝國王朝”緊閉的鐵門和窗戶,夏季的陽光投射進來,落在走廊的牆壁上。一面墻是巨幅彩色大清王朝帝后畫像,另一面墻則挂著獎狀、證書、舊照片以及《洛杉磯時報》等媒體關於這間餐廳及其主人——江憲泉(Richard Wing)的長篇報導。

一幅鏡框裡鑲著一位男子黑白半身照,那便是對江憲泉一生影響最大的美國五星上將、前國務卿馬歇爾將軍(General George Marshall)。

江莉安的叔叔、餐廳主人江憲泉89歲的人生豐富傳奇。他曾是馬歇爾將軍的廚師和隨從,也曾為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杜魯門(Harry Truman)和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等3位總統釀製佳肴。

他擁有南加州大學建築學和國際關係學位,在舊金山邂逅參選環球小姐的1964年香港小姐白紫薇(本名盧紫霞)並喜結連理。

他獨創的江氏西餐名聞遐邇,加州前州長里根和紐約金融巨子們都慕名前來。2006年4月,江憲泉因家中無人接管且年高體弱而關閉餐廳,去年10月辭世。

江憲泉的招牌秘制法式蝸牛以及地窖裡的7萬多瓶陳年美酒,依然令多年食客念茲在茲,期盼餐廳重新開張。

江莉安家族自曾祖父起4代人在漢佛德經營餐廳123年。1881年以前,江莉安的曾祖父江庭樹是中國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頗有名氣的拳師,因參加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革命被清軍追捕而逃至美國加州,輾轉落腳在中谷地帶的漢佛德。那時的中谷地區聚集了數千名廣東籍華工,他們修建鐵路,淘金挖礦,從事農業果園勞作,一個被稱為“中國巷”的華人社區迅速在漢佛德第7街和格林街形成,規模僅次於北加州的舊金山。

1883年,江庭樹和堂兄弟仿照家鄉建築修建了兩層樓的中式房子,“美珍樓”餐廳開業,一碗麵條5美分,就地取材炮製的家鄉菜雖然味道相差甚遠,卻為數以千計的華工解了鄉愁。

“我從小就聽家人說起,曾祖父在‘美珍樓’接待過孫中山,為他籌款,組織演講,孫中山在我們家住了4天。”江莉安告訴記者,1937年,其祖父母關閉了年久失修的美珍樓,開了第二間餐廳“天壇”,依舊經營傳統粵菜。

1921年出生的江憲泉,從6歲起就和哥哥姐姐一樣在“美珍樓”和“天壇”幫忙。江莉安說,1944年,還在大學唸書的江憲泉參軍,因為心臟不規則跳動沒能通過新兵體能訓練,從此遠離戰場。他被安排到廚房幫忙,自幼培育出來的廚藝才能大放光彩,“他和廚師打賭切麵包,別人把一條長麵包切出66片,叔叔切了144片,一時間成為軍中傳奇。”

江憲泉的軍旅生涯自此進入轉捩點,他被送到首都華盛頓接受專門訓練,成為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夫婦的廚師和隨從。江憲泉隨馬歇爾去中國南京、上海和重慶出席國共調停,馬歇爾獲杜魯門總統任命擔任國務卿後,江憲泉又跟隨馬歇爾出訪歐洲、亞洲。馬歇爾對帶殼海鮮、草莓和大蒜過敏,江憲泉還充當馬歇爾的食物品嘗人。

“每到一處,我在廚房裡呆的時間最多,有機會與當地最好的廚師交流學藝,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教我燉雞湯,治療馬歇爾將軍的感冒。”江憲泉生前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時說。

1958年開業的“帝國王朝”餐廳緊鄰江家的“天壇”中餐廳,以江憲泉獨創的高檔西菜和美酒聞名。可容納300個座位的餐廳只設晚餐,每晚賓客盈門,本地食客只佔一成,餘下皆來自外地,紐約的有錢人定期搭飛機來一飽口福,江家的兩間餐廳成為許多食客難以忘懷的記憶。

2006年,苦於家族中無人接管,年高體弱、膝下無子的江憲泉關掉餐廳,一時間引來無數感慨和遺憾,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為此製作了告別專訪節目。

從1883年的“美珍樓”到2006年結業的“帝國王朝”,江家在漢佛德苦心經營了123年的餐廳悄然結業。江家後代中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士輩出,卻無人熱心江憲泉的“帝國王朝”。

畢業於廚藝學院的江莉安從外地回到故鄉,自認為是江氏家族中繼承叔叔遺願重開“帝國王朝”的不二人選,“這是我自幼長大的地方,我不能看著我的家園永遠關閉,我相信叔叔的五星餐廳將重放光芒。”(中國中新社)



你知道嗎?

美國主要大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Houston)、西雅圖(Seattle)和波特蘭(Portland)都有大量的華人聚居。歷史上,華人移民美國有數次移民潮。據美國政府記載,首次的移民潮發生在1820年左右。

從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國移民以男性為主,每次數量都很少。19世紀較大的華人移民潮始於1850年代。當時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間得以迅速開發;同時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又有鴉片戰爭的外患,許多貧困、操台山話和粵語的華人從廣東省來到美國修建鐵路。當中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著回去,情況就有如“賣豬仔”。

1868年美國和大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5條款規定華人若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依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條約為美國招攬大量華工開啟了方便之門。

1877年美國加州經濟轉入低迷,出現了第一次的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其中第一條款規定限制華人到美國的人數和年限。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使得中國和日本移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時才被廢止。(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