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不下災區家園


(日本)藍天白雲之下,綠意盎然的群山之間,是片片稻田,間有幾個小牧場,以及精緻的日本式農家院落。如果不是聽到身旁檢測儀的“嘀嘀”報警聲,或注意到空蕩蕩的街道,沒有人會將眼前的美景與“核輻射”相聯繫。

這裡是飯館村,距離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約40公里至50公里。核事故發生後,飯館村原不屬於日本政府指定的強制避難區域。但後來的檢測顯示,受地形和風向影響,飯館村的核污染程度甚至超過許多強制避難區域,6000名村民不得不開始舉家外出避難,居住在附近的福島市等地。但是,縱有核輻射的陰影,不少村民仍在“去”、“留”之間難捨故土家園。

“有些村民在避難所裡住幾天後,就會開車回村,在自己家裡住一晚上,”飯館村村長菅野典雄對記者說,“這一方面是緩解避難生活的壓力,一方面也是實在放心不下自己的這個家。”

飯館村以農業著稱,全村大部份居民從事養牛、水稻、花卉種植等農牧行業,收入頗豐。村裡一家一戶的樓房、車庫,以及各家院裡隨處可見的鮮花和園藝樹木,顯示出村民們曾經的富足與安定。

飯館村也曾是著名的旅遊地,還是福島縣招攬東京等大城市老人退休定居的“試點”村。但是,看不見的核輻射,其威脅卻實實在在。

核事故發生至今雖已過去半年,但飯館村的核污染卻依然不容樂觀:空氣輻射劑量率多在每小時4微希沃特至7微希沃特,是東京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人如果暴露在空氣中,一天下來相當於做兩、三次X光檢查,這已遠遠超過日本政府設定的避難標準。這一輻射值雖不會立即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但已不適於居民長期生活。更重要的是,當地土地除染和洗消工作幾乎未見進展,消除污染可能需要數年、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菅野村長告訴記者,對飯館村村民而言,如果徹底離開福島,就意味著完全脫離過去的生活方式,移居、求職,都將是問題,這對很多村民特別是中老年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

因此,在一些年輕人遷居福島縣外的同時,還有大批村民留了下來。他們大多住在一小時車程之外的福島市,每天開車到村裡上班,或是參加村裡組織的治安巡邏,或是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內行政雜務工作。很多村民雖然已在福島市內找到了新工作,也仍然會不時回家看看。

村民組巡邏隊護家園

“這家沒什麼問題”,“這家的金魚該喂食了”,“這家似乎有人回來”……年過五旬的木幡佐貴子和多田京子是飯館村巡邏隊成員之一。
她們駕駛著一輛小農用車,經過狹窄的田間道路,一戶一戶地檢視沿路的農家。為了看護人去房空的村子,380名村民組成了治安巡邏隊,分組輪流在村中巡邏。

“老夫婦今天應該在家。”剛剛走到村民大東家門口,多田就熟悉地說起他家的情況:夫婦倆雖然住在外地的避難所,但每週開車回家幾次,收拾房子,給看家的兩條大狗喂食。多田說,村裡人口並不多,很多人相互都認識,所以她們幾乎瞭解沿途每一戶人家。

這種“巡邏”不僅是為了維護治安,也是為了讓外出的村民能夠知道自己家裡的情況,維持村民之間的心理聯繫,這是讓飯館村長期延續的紐帶。

由於核污染,隊員們的飲用水和食物都要由外邊帶入;為儘量減少輻射影響,巡邏隊還增加了巡邏班次,盡可能減少每班人員的外出時間。這些因素都增加了隊員們的工作強度。

作為核事故災民,木幡和多田住在政府為她們在福島市租住的房屋裡。但為參加巡邏工作,她們早上不到5點就要起床,先為自己做好當天的飯食,然後開車一個多小時到村裡“上班”,在戶外巡邏幾個班次後,再驅車回家。

她們之所以參加這項並不輕鬆的活動,更多是出於對自己家園的一份感情。木幡祖上4代住在飯館村,“我們這裡一直很漂亮,不管是院子、花圃還是田地,都修整得很用心,”她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你們現在看到有很多雜草,以前不是這樣的。”

她特地請記者參觀她雖然並不豪華但卻充滿溫馨的院子。院子地處山坡高處,坐在客廳的榻榻米上,就可以看到木幡自家的田地、花圃大棚和遠處的山巒。過去,這裡承載著她的生活,而今,她卻只能偶爾回來。

“核輻射和地震、海嘯不一樣,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曾經有人說過兩年可以消除污染,還有人說過五年,但我知道,大概有很多年都不可能真正回家了。”木幡平靜而略帶黯然地說道,“幹今天這份工作,起碼可以時常看到這個家。”

菅野村長說,6000鄉民能否重返故土,取決於核污染的清除。政府正在村裡試驗,但他承認,清除山林、農田的核污染非常困難。他呼吁中央政府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加快速度,不一味拘泥於先前的規章制度。

他說:“應該意識到,核災難完全不同於地震和海嘯。我們的對手是核輻射。”(新華社)



你知道嗎?

日本岩手縣遠野市素有“日本民間故事之鄉”的美譽,市中心見不到高樓大廈,宛若一座大村莊。人口只有近3萬,市轄面積約826平方公里。在“3.11”東日本大地震後,這座小城在自身也受災的情況下,仍發揮了救災支援基地的作用。

3月11日下午2時46分大地震發生,14分鐘後遠野市就進入救災狀態。市長本田敏秋決定在市政府前面的廣場搭建帳篷,作為救災指揮中心,同時將遠野市運動公園作為救災直升機機場開放,並在市內開設50處避難所。下午3時15分,市政府向全體市民發出通知建議避難,並開始向各地區派遣救援人員。

在全市斷電、通信中斷的情況下,遠野市依靠廣播和備用發電機,順利將災民引導至避難地點。此市各家醫院也迅速做好接收傷員的準備。12日起遠野市又陸續向大槌町、釜石市、大船渡市和陸前高田市等縣內重災區運送救援物資,派遣救災人員。據介紹,遠野市還制定了總額4.4億日元(約567萬美元)的“後方支援項目”,包括幫助災民自救、恢復沿海災區產業、派遣和培養志願者協調員等。

遠野市之所以能在大地震後反應迅速,是由於此市2007年就制定了建設沿海地區防災基地構想,並為此進行了充份準備,多次進行大規模防災演習,防災意識深入人心。本田敏秋介紹說,遠野市位於岩手縣東南部,與內陸城市盛岡、花卷、北上以及沿海地區的宮古、大船渡、陸前高田、釜石等城市都有國道相連,這些城市都在以遠野市為中心半徑50公里的範圍內。此外,遠野市的地層屬於花崗岩,比較穩定,抗災能力較強。地理位置、道路網和地質特點,使遠野市具備建設救災基地的條件。

遠野市的經驗說明,在遭受大範圍自然災害時,受災較輕的鄰近地區可發揮巨大作用。“遠野模式”受到日本全國關注,主流媒體紛紛介紹其經驗。熟悉救災和志願者活動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似田貝香門指出,遠野未雨綢繆,很早就建立起防災體制,行政措施與市民的防災意識相輔相成,應成為今後的救災模式。(新華社)

延伸閱讀:

日本‧災難後自殺風潮
日本‧災區遲到的婚禮
日本‧跳跳艷舞救小鎮
日本‧災後貓狗要疼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