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墓地難求重複用


(印度)在印度孟買班德拉(Bandra)歷史最悠久的羅馬天主教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地面上擺放著許多大理石墓碑。人們可以從這些達席爾瓦(Da Silvas)、索薩(D' Souzas)、平托斯(Pintos)、佩雷拉斯(Pereiras)、費塔朵(Furtados)和豐賽卡(Fonsecas)等家族的墓碑,認識這座城市的葡萄牙文化歷史。

在教堂後院還有不少更新、更小的紀念碑,如抽屜格子般堆疊,儼如海岸旁的圍牆。這些壁龕內裝的都是經撿骨的遺體,原本埋葬他們的墓穴已供近一兩年的過世者下葬。

在這個擁有1800萬人口的印度金融和娛樂之都,土地嚴重不足導致地價盤旋上升。空間壓縮感已逐漸影響到這個城市的遺體處理方式,迫使傳承已久的風俗讓路,埋葬費用急升,人們不得不想出空間不足問題的解決方案。

聖安德烈教堂的果維亞斯神父(Father Michael Goveas)坦言:“所有教堂都面對相同的問題,土地空間已大幅收窄。”

聖安德烈教堂通往主要建築的走廊上,可發現不少平擺著的墓碑。果維亞斯神父告訴記者:“我們不再批准任何永久墓地的申請,除非他們持有永久墓地權;剛去世的就只能有壁龕。”

世界上不少極速成長的大都會都面臨埋葬空間不足的問題,而印度孟買的情況尤為嚴重,使到當地基督徒和穆斯林等少數族群倍感頭痛。

當局估計,孟買每一名居民平均只能享有1.3平方英尺的綠地,可以說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總部設在美國的高層建築與城市人居委員會(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去年接獲一項方案,提倡建造高樓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土葬儀式和興都教徒的火葬儀式提供空間。方案點出傳統方式已不太可能奏效的情況,因為古老教堂和偏遠地區新闢的國營墓地都已停止提供永久墓地。

孟買總教區發言人安東尼神父(Father Anthony Charanghat)表示:“所有墓地都有個制度,他們通常不會讓屍體埋葬在原地超過兩年,期限前就必須將屍骨轉移至骨甕或藏屍所。”

空間緊縮導致選擇火化的天主教徒數量顯著上升。火化對興都徒而言是規範,但教會卻視之為在否定耶穌基督復活的真實性。

果維亞斯神父對此說道:“從前教徒需獲批准才能進行火化,但如今這種儀式已相當普遍。那種焚燒後就不再復活的老舊觀念已不復存在,入土為安或是火化都沒什麼差別了。”

來自孟買總主教區公教機構的索薩(Dolphy D’ Souza)說,面對墓地需求高漲的情況,一些城市的教堂開始倡導使用亞麻布壽衣或膠合板棺木,以加速屍體分解。他補充:“當人口急速增加,空間逐年減少,埋葬屍體這回事將變得更困難;而且屍體埋葬後的分解周轉期也減少至18個月,這下你不匆匆行事也不行了。”

殯葬業者指出,供租30年的私人墓地越來越少,價格也攀升至房地產的競價水平。

殯葬主管賓托(Dion Pinto)透露,近來一片6.5X3英尺(1.99X0.9公尺)的土地價格已不知不覺翻漲了5倍。他說:“六七年前一塊土地的價格才不過5000盧比(約111美元),如今已翻了幾倍,簡直可以媲美一些房地產的價格了。”

許多面臨葬地不足窘境的穆斯林,也唯有聽天由命了。

在市內最大的穆斯林墓地巴達卡布拉斯坦(Bada Qabrastan),有多達5000名死者被葬在椰子樹下、玫瑰花叢下,還有不少攀緣植物纏繞其中。

管理孟買南部這片佔地8英畝墓地的沙峇茲克(Shakil Ahmed Shabazker)說:“只要持有市政府的書面批准,任何一名穆斯林都能在此入土為安。那些沒人打理或認領的屍體,會在在下葬一年後被挖出。我們會謹慎地將屍骨移到一旁,再處理原本的墓穴。”(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Rest in peace? Mumbai runs out of space for dead



你知道嗎?

根據印度教傳統,火化屍體能促使靈魂意識超脫至飽滿、脫離現實世界,有助於去“另一個世界”(死亡的最終目的地)。

羅馬天主教會最初則反對火葬,這源於幾個想法:第一,死者的身體就像一個接受聖物的工具,其本身就是莊嚴神聖的;第二,作為人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它應該以光榮和敬畏的方法來處理;第三,模仿耶穌的埋葬,基督徒的身體也應該是被埋葬的;第四,進行火葬等於否定了身體的復活。

在中世紀歐洲,除非在特別的情況下或為了公眾利益,才允許進行火葬,如因戰鬥、瘟疫或饑荒死亡,屍體容易造成疾病蔓延的情形之下。到了1960年代,雖然天主教徒仍偏好於傳統土葬,但家屬可自由選擇是否進行火葬,而不會被認為是拒絕相信屍體的復活。

1997年,羅馬天主教禮儀規章要求在舉行追思彌撒後才可以火葬,因此如果可能的話,遺體須要出現於彌撒上接受祝福和禱告。當彌撒完畢,屍體即可以進行火化。

伊斯蘭教則認為“阿拉”是創造宇宙萬物的唯一真主,穆斯林相信人在世間的所作所為,到了後世都會受到真主的最後審判──好人進入天國,壞人打入火獄。伊斯蘭教講求厚養薄葬。無論生前是貧窮或富有,社會地位高或低,穆斯林死後都是以白棉布裹屍,於3天內下葬。

穆斯林採用土葬,不用棺木,遺體直接放置壙中(壙坑南北向),頭在北,腳朝南,解開束帶後以土掩埋。伊斯蘭教徒認為,人死後重歸土裡,是回歸自然最好的方法。穆斯林埋葬不用陪葬物品,墳墓不封,但不禁止豎石或立碑。(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9月19日/台灣殯葬資訊網

中英對照:

‧孟買:Mumbai
‧班德拉:Bandra
‧墓碑:gravestone
‧墳墓:tomb
‧壁龕:niche
‧火葬:cremation
‧骨甕:ossuary
‧藏屍所:charnel house
‧殯儀業人員:undertaker
‧亞麻布壽衣:linen shroud
‧教區教士:parish priest
‧<宗>耶穌復活:resurrection
‧分解過程:decomposition process
‧永久持有權:perpetuity

延伸閱讀:

南非‧鬼魂之居也爆滿
澳洲‧環保壽衣親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