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球流行說漢語


(中國)提到大山,許多在中國的外國人可能會感到些許嫉妒。這個金髮碧眼、魅力十足的加拿大人講得一口流利的漢語,這使他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深受喜愛的明星。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在體驗學習漢語給他們帶來的實惠。英國人卡里姆.拉什迪在上海新元素飯店工作5年了。“只有學會如何跟中國人直接交流,才能瞭解他們的所需,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拉什迪說。

高朋網商業發展經理、美國人布拉德.佐米克也是憑能說比較流利的漢語和兩年在中國的工作經歷而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勝出。

漢語熱正在升溫

許多數字表明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正在升溫。2010年,5.3萬人參加了評定非母語人士漢語水準的中國漢語水準考試(HSK),而2007年這一數字是4.8萬。

根據去年12月發表的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的一項調查,美國高校中,漢語在學習人數的排名中列第七,學習人數自2006年增長了18%。截至2009年秋,超過6萬名美國高校學生在學習漢語。

國外一些從事漢語教學的人士也注意到這一點。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際語言學院外語協調員弗朗西斯科.托德告訴記者:“的確如此。我們的統計顯示,無論是報名上課學習漢語的,還是請家教學習漢語的人數都在快速增長。”

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的魯道夫.瓦格納教授說,越來越多的德國學生希望學漢語。“上世紀80年代,每年只有12名到15名學生來這裡學漢語,現在平均每年來這裡的新生人數上升到80名左右。”

為了滿足不斷提高的對漢語語言和文化學習的需求,中國2005年開始在世界各地與當地學院和大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迄今已建立300多所。來自全球孔子學院的統計數字也表明漢語熱正在升溫。

在墨西哥,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孟愛群說,來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人數去年達到700人,比2009年幾乎翻了一番。莫斯科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任光宣說,2008年學院建立時只有70名學員,今年猛增至200名。

遙遠的非洲情況同樣如此。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撒德全說,2010年來申請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300人,是2006年的10倍多。

在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漢語的顧利程教授對此簡要地概括說:“(漢語熱升溫)趨勢非常明顯,正在穩步、持續地增長,增長,再增長。”

漢語熱原因何在

在外國人眼中,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光是練習四聲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一筆一畫死記硬背漢字寫法。但為什麼近年來出現了這麼多人熱衷學漢語呢?

專家解讀原因,其中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提供的機會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再清楚不過了。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有政府層面的,私有企業的,製造業的,還有當外語教師的工作,等等,”美國國際語言學院的托德說。

韓國國民大學教授錢兢認為,一些學漢語的韓國學生一開始是奉父母之命,他們的父母認為掌握漢語能使自己的子女在就業市場佔據優勢。不過一旦這些學生掌握了漢語,瞭解了中國,他們就會逐漸愛上中國。

在非洲國家毛里裘斯,情況類似。“在毛里裘斯,掌握漢語幾乎意味著找到了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意味著事業前途一片光明,”毛里裘斯中國文化中心漢語教員、來自中國的志願漢語教師程豪傑說。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撒德全說,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在世界舞台上起著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情況下,各行各業對外籍漢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這反過來引起更多的人對學漢語的興趣。

莫斯科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任光宣也把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與目前俄羅斯人對漢語的狂熱聯繫在一起。“許多俄羅斯人,尤其是知識份子,渴望瞭解中國經濟成就,學漢語能夠幫助他們深入瞭解中國和她的人民。”

事實上,中俄兩國領導人把2010年定為俄羅斯“漢語年”,甚至梅德韋傑夫總統本人去年參觀中國大連外國語學院時,也曾表達在退休後上課學漢語的興趣,“漢語和俄語一樣難學,但漢語非常有意思”。

德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波爾在漢語學習方面則已領先一步。他今年年初開始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學習漢語,並打算在今後的中國之行開展自己的“乒乓外交”。“我想和我的朋友與對手們交談,我希望能在一至兩年內能和中國人對話,這是我的目標。”

還有一些人學漢語是因為被中國5000年文化歷史所吸引,他們深信學漢語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

“不懂漢語就無法理解中國文化……我認為學漢語是領會中國文化的第一步,”在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語部學習漢語的學生樸韓哲說。

雅克布.吉勒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學生,他最初也是被中國文化和歷史所吸引而開始學習中文。“我認為學習漢語使我有了不同的世界觀來看待和審視文化問題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比利時魯汶大學孔子學院院長維姆.波萊教授認為,在教授漢語基本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瞭解中國文化是不可忽視的環節。“我們給學生講中國習俗,我們教導他們應尊重這一偉大的文化和人民,”他說。

從廣義的角度說,學習另一門語言有助於消除和避免不同文化間的誤解。“漢語就像是一根導管,也像一座橋梁。通過學漢語,我的美國學生們可以逐漸瞭解中國和中國人民,”美國西北大學的顧利程說,而許多學生過去或多或少對中國存在一些誤解和偏見。

他說,學漢語不僅意味著“讀萬卷書”,還意味著“行萬里路”。如果真正到中國來,親自和大街上的、商店裡的中國人交談,就不愁不瞭解中國。

漢語教學的挑戰與展望

儘管越來越多外國人想學漢語,但真正掌握漢語並非易事。光是學漢語四聲和寫漢字對於不少外國人來說就相當費勁。

莫斯科大學漢語學生布金娜.薇拉說,4年下來,起初和她一起選擇漢語專業的150名學生最終只“倖存”不到60人,其他人都知難而退了。“我也覺得難,但我沒有放棄,因為我的夢想就是到中國去。”

對於如此多學生半途而廢,教師們面臨的挑戰可不小。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教師石禹說,教師如何能保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非常重要,而這也是他們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

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教師瞿嵩明在強調保持學生興趣重要性的同時,還希望能有一本適合墨西哥學生的教材。而這正是漢語教學中的另一個熱議話題——漢語教材匱乏和針對性問題。

第十屆漢語橋比賽參賽者、墨西哥學生佩德羅.埃爾南德斯發現,在他的祖國學漢語,沒有合適教材是主要障礙,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到中國學漢語。

在國外學漢語,沒什麼機會跟母語是漢語的人直接交流是另一大問題。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孔子學院學漢語的艾琳.布里克非常喜歡漢語,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交流,她覺得學到的東西無用武之地。

美國芝加哥孔子學院院長楊靜悅認為,讓漢語學習者有機會到中國去是十分重要的,到過中國的學生相比那些從未到過的學生,對中國的理解和感情都更積極和深厚。

教師資源短缺是另一大挑戰。楊靜悅認為,這是芝加哥孔子學院發展的最大障礙,因為學院缺少資金雇傭更多老師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漢語學習需求。

既然機遇和挑戰並存,那麼這股熱潮會持續多久呢?學習漢語是否只是大部份人的心血來潮?美國芝加哥附近的北奈爾斯中學學生達米亞娜.安多諾娃認為這並不是一時的時尚。“就是因為中國開始在世界上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經濟角度講,如果你計劃有所作為,無論是旅行或是做生意,先掌握語言都是明智之舉。”(新華社)



你知道嗎?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是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民族考生)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漢語水平考試由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設計研製,包括基礎漢語水平考試〔HSK(基礎)〕,初、中等漢語水平考試〔HSK(初、中等)和高等漢語水平考試〔HSK(高等)〕。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每年定期在中國國內和海外舉辦,凡考試成績達到規定標準者,可獲得相應等級的《漢語水平證書》,是赴華學習、進修、獲得各類獎學金的重要依據。(資料參考: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新華社)

更多資訊:

孔子學院
網絡孔子學院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
普通話語音規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