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洋女兒撈鮑魚


(日本)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日本仍有一種不依賴任何潛水設備下海打撈鮑魚、海螺、扇貝等海產品的原始職業。從事這種職業的基本都是女性,她們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海女”。因漁業資源的減少和經濟的發展,“海女”人數逐年減少,目前已到瀕臨消失的境地。

日本的“海女”文化歷史悠久。日本“海女文化”的中心三重縣鳥羽市的海洋博物館資料顯示,“海女”這一職業起源於約2000年前,最早的文字記錄見於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此後,有關“海女”的記述出現在眾多日本史學、文學作品中。

目前,“海女”這一職業僅存於日本和韓國濟州島。因不使用潛水設備,“海女”每次平均潛水時間約為50秒。如何在有限潛水時間內儘量撈取最多的海產品,需要高度的體力和技巧。因此“海女”的工作被描述為“五十秒定勝負”。

為什麼從事“海女”職業的都是女性呢?鳥羽市相差町“海女”文化運營協議會會長野村秀光解釋說,淺海漁業資源較少,為增加捕獲量,男人通常駕船到深海捕撈,女性就在村莊附近的淺海裡打撈貝類、海藻等補貼家用。另外,男女體質的差別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女性皮下脂肪比男性多,更能忍耐寒冷的海水。

如今,這一古老職業面臨嚴峻挑戰。鳥羽市海洋博物館館員畑純子介紹說,20世紀50年代,日本全國“海女”人數接近2萬人,70年代起開始劇減。據博物館統計,2010年,日本僅有“海女”2174人。其中,三重縣最多,為973人。與1978年日本水產廳的統計數據相比,分別減少約7000人和2200人。按照這種速度,不用多久“海女”就會成為歷史。

關於“海女”人數劇減的原因,鳥羽市海洋博物館館長石原義剛在接受有關媒體採訪時表示,過度捕撈等造成的漁業資源枯竭和年輕女性不願成為“海女”是主因。

野村秀光介紹說,“海女”的工作非常辛苦,不僅要面對大海的風浪,有時還要提防鯊魚等的侵襲。因此,年輕女性往往不願意從事這一艱苦的職業,“海女”高齡化、後繼無人的狀況越來越嚴重。

為保護這一古老職業和文化,近年來,三重縣加大了對“海女”的支援和推廣力度,不僅建立了“海女”博物館,出版了相關書籍,邀請國內外媒體採訪,還大力發展“海女”旅遊業,希望把“海女文化”打造成新的旅遊增長點。此外,還與韓國有關方面合作,定期舉辦“海女峰會”,並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海女文化”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女”松井佐苗代今年60歲了,她說,她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不僅可以吃到最鮮美的海產品,閒暇時還可以和其他“海女”拉家常,非常快樂,這些是上班族無法體驗到的,希望自己的工作後繼有人。

三重縣知事鈴木英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正在努力創造一個能讓‘海女’維持生計、不斷吸引年輕人加入的環境。希望在我任期內,‘海女文化’能申遺成功。”(中國中新社)



你知道嗎?

“海女”從小就開始學習游泳和潛水,因此水性極好、身體健壯。與一般人相比,海女們都比較長壽。她們平時在農田或漁場勞動,只有到了捕撈季節才下海採集鮑魚、海參等海產品。海女下水前都會在臉上塗抹防曬和防腐的油​​脂。

近年,日本海女人數逐漸減少,海女這一行業也開始向旅遊觀光業靠攏,更多的時候她們是在給外賓或遊客表演。每年7月日本海洋節前後,便有大批遊客蜂擁到海女村參觀。

在日本,海女下海前都會先念咒語。有些海女是乘船隨漁夫出海,她們潛水前,船夫先是舀一勺海水嚐嚐,然後再沿船舷灑一圈,嘴裡發出耗子般的吱吱叫聲。接著海女也會重複此動作。據說,這是自古傳下的一種咒語,以此向海神請安和驅魔。單獨下海的海女則會像敲木魚那樣敲幾下捕撈用的木桶,舔一下海水,吱吱地念幾聲咒語後再潛水。除了信巫術,多數海女還信佛,比如把供過佛龕的白米用海水漂清後撒在自己周圍,然後面向岸上的觀音廟膜拜後再潛水。此外,海女還信仰“石神”,據說“石神”女神一定能實現女性許願當中的一個願望。

除了海底險情,海女們要面對被鯊魚和巨大食肉魚襲擊的危險,但據說她們穿的傳統白色海女服可以起到防鯊的作用。因為白色在水下有膨脹感,鯊魚看了會以為對手的塊頭很大,往往會被唬住。(新華社/日本國家旅遊局)

更多資訊:
韓國觀光公社‧海女博物館
日本國家旅遊局‧三重縣

延伸閱讀:戰海捕魚的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