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江旁躲水過活


(中國)洪水留在墻壁上的痕跡“很新鮮”,廖佳英敲敲墻壁,眼淚就流了出來。“今年又撐住了”,她說。

結束了半個多月的“躲水”生活,廖佳英一家總算搬回了自己家:三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瓦房,兩張床、一個飯桌、幾把小椅子,以及搭建在屋檐下的灶台,屋內一塵不染,家的味道濃厚。

“洪水把這房子泡了10多天,我每天都在岸上看,只要看到水中的房頂,就知道家還在,沒有垮。心天天都揪著,著急咧!”廖佳英說。

廖佳英的房子位於漢江下游的杜家台分蓄洪區的民垸內,這是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最大的分蓄洪區,總面積614平方公里,主要確保漢川和武漢的安全。目前,像廖佳英所在的民垸,整個分蓄洪區有20多個,涉及16萬群眾,面臨轉移避險的超過3萬人。

對生活在中國分蓄洪區的居民來說,這樣的經歷並不陌生,一旦有分洪需要,他們就得拋家舍園,離家“躲水”,洪水退卻後,他們再重返家園,有人稱他們為“躲水部落”。

按中國現行有關法律,“躲水”是他們的法定責任,法律同時也規定地方政府必須彌補他們的損失,並安排他們的生活。

今年9月下旬,漢江水位一路抬高。21日,杜家台分洪閘前水位達35.67米,超過保證水位0.42米。早是病險涵閘的杜家台分洪閘在12時30分開啟。當時在現場採訪的記者看到,洪水滾滾而去,分洪道內的魚塘、農田迅速被淹沒。

這是杜家台分蓄洪區第21次啟用,自從1956年建成,它平均不到三年就要啟用一次,成為中國使用頻率最高的分蓄洪區,今年被轉移的就有7000多人。

洪水水頭到達廖佳英所在的湖北仙桃西流河鎮公明村時,已經是夜裡。洪水衝破了民垸的堤防,淹沒了廖佳英的家。

“今年太著急,損失慘重!”廖佳英說,魚塘今年投入的5萬多元折了本。十來畝耕地被水泡了,也錯過了種油菜的季節,現在只能改種小麥,“幾萬元的外債還不了,麥種還要到鎮上去賒賬”,廖佳英一邊整理撿回來的棉梗一邊說。

她希望國家能補貼一些資金,讓她買上種子,再續上明年的魚苗。不過她更希望水利部門能幫他們把民垸的堤岸修好,再也不用“躲水”。

在被洪水衝垮的堤岸,今年58歲的村民胡昌華說,杜家台分蓄洪區建好後幾乎就沒有整治過。“為了大局,我們理解和支持國家的做法。為了自己能安居樂業,我們盼著國家興修水利。佔田佔地,我們都支持。”

公明村所在的西流河鎮是今年災情最重的鄉鎮,這次杜家台分蓄洪區分流涉及10村2場,村民3000多人,農田和魚池面積22800畝,直接經濟損失11176萬元人民幣。

公明村村支書姚永清說,興修水利會佔地佔田、拔房子,這是最困難的群眾工作。現在村民主動提出來,分洪道返修改造的事情就會順利很多。

漢江河道管理局分蓄洪管理科科長周俠也激動地表示,我們計劃讓分洪道變直,再把民垸的堤岸加高培厚。

“這樣一來,夾水出江,你在垸內種地養魚,我該分洪分洪,你們再也不用躲水了。”周俠說。(新華社)



你知道嗎?

漢江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漢中市的漢王山(嶓塚山),出陝西後進入鄂西北十堰境內,在湖北丹江口與漢江最大的支流——丹江匯合,在武漢市匯入長江。漢江流域降水豐富,水量充盈。由於河槽泄洪能力與洪水來量嚴重不平衡,汛期洪水又常和長江洪峰相遇,歷史上洪水災害嚴重。

1958年在漢江上游興建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庫,水庫最大容量290.5億立方米,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下游建有杜家台分洪工程和漢北排澇工程,減輕了江漢平原的澇災和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

杜家台分洪工程位於漢江下游右岸湖北省仙桃市杜家台,主要用以分泄漢水下游河段超額洪水,也可蓄納長江部份洪水。工程由杜家台分洪閘、分洪道、蓄洪區和黃陵磯閘組成。

(1)分洪閘:位於仙桃市下游6公里處,1956年4月建成。閘前水位達到35.2米具備分洪條件。

(2)分洪道:分洪閘下游接分洪道,由兩道平行堤形成,堤距寬822m,經昌家灣、廖台,在周邦附近進入蓄洪區,全長21公里。

(3)蓄洪區:歷史上是東荊河下游與通順河下游交匯處的一片低窪地帶,是漢江和長江的洪氾區。每逢汛期,上承東荊河來水和漢南地區經通順河下排的漬水,下有長江倒灌洪水。1966年在蓄洪區黃陵磯建閘,泄水出長江,使原蓄洪區與長江隔絕,形成有分洪、泄洪閘控制的蓄洪區,面積450平方公里。分蓄洪區內現有大小民垸21處,總面積614平方公里。

(4)黃陵磯閘:位於蓄洪區出口肖家灣處,為泄洪、排漬兩用閘。1966年開工,1970年建成泄洪能力2700立方米/秒。(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