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說不出甜蜜語言


(澳門)多娜(Dona Aida de Jesus)今年96歲了,但仍經營著家族傳下來的餐館,更甚的是,她是極少數能操流利澳門當地方言的其中一人。

她在她的“Riquexo”餐館內為顧客端上巴西黑豆、葡式燜魚和中式菜心後說道:“我的朋友全都去世了,再也沒有人能以巴度亞語與我交談了。”

多娜的母語——“巴度亞語”(Patua),也曾被稱作“基督的語言”或“澳門的甜言蜜語”。這是一種由葡萄牙語、馬來語、粵語、印地語、日語等,葡萄牙人數個世紀以來周遊列國時所學來的語言交融而成的地方語言。

巴度亞語過往一直都是澳門當地為殖民者擔任翻譯或軍隊幹部的歐亞人的共同語言。他們迄今在社會上仍保持著特殊的身份地位。

2009年,巴度亞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臨消失的語言”。當地熱心人士表示,除了數百名居住海外的老澳門人之外,現時像多娜一樣能操正統及流利巴度亞語的澳門人真的是所剩無幾了。

澳門於1999年回歸中國並崛起為全球最大的賭城之後,巴度亞語更是被強勢的外來語所取代。

極力捍衛巴度亞語作為澳門文化媒介的費南多律師(Miguel Senna Fernandes)說:“重振巴度亞語是為了讓即將消失的記憶獲得重生,但現今它已失去了它的實用性。”

然而,正如當地一名新聞從業員布盧寧(Harald Bruning)所說,費南多對巴度亞語的熱忱,加上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醒覺性逐漸提昇,讓巴度亞語有了重生的希望。

費南多每年都會編寫並執導一部具諷刺意味的巴度亞戲劇,藉此讓流傳了超過一個世紀的傳統得以保存下來。因應中央政府在澳門回歸10週年紀念時向澳門贈送了兩隻大熊貓,費南多最新的作品“Que Pandalhada!”選擇以熊貓作主題。

這部戲劇透過各個角色,包括一名扮演大熊貓的演員,來嘲諷當地政府和罷工人潮,在觀眾群中造成轟動。

本身仍無法掌握巴度亞語的費南多,必須一直勞煩他的祖母為他解釋一些生字。巴度亞語日漸消亡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地萄語學校不鼓勵巴度亞語,甚至懲罰在校內使用巴度亞語學生的教育政策。

“孩子,請你講正統的萄語,不要講‘垃圾語言’!”費南多如此描述這種在19及20世紀普遍存在的思想觀念。

回溯16世紀,當葡萄牙航海家最先從馬六甲來到澳門,巴度亞語便在殖民者與當地人通婚後開始盛行起來。然而,當教育在19世紀開始普及之後,巴度亞語隨即走向沒落。到了20世紀初葉更成了婦女們的語言,只有在家中與小孩或是在街上與人溝通時才會用得上,在學校和工作場所則是完全絕跡。

這意味著它的實用性極為有限。儘管如此,深受當地社會崇敬的文人,包括20世紀作家費雷拉(Jose dos Santos Ferreira),卻鍾情於這種能夠反映當地文化交融實況的語言。

費南多表示:“它曾一度是澳門廣大老百姓的聲音。”

他補充說,其中一個他最喜愛的單字“saiang”,就是從馬來語“思念”演變而來,與萄語“saudade”很接近。

以巴度亞語作為其博士論文主題的澳門大學研究生諾榮哈(Manuel Noronha)說,巴度亞語深受多國語言的影響,譬如一個單字“Babachai”(意指嬰孩)看來就好像是印地語“baba”(爸爸)和粵語“仔”結合而成。另一個字“beefy”則是隨著英國人登陸香港之後,流傳開來對英國人或是講英語者的一種戲稱。

雖然巴度亞語的根基是葡萄牙語,但文法卻比較接近粵語,沒有無動詞變化,並會重複單字以達到強調作用。

在許多方面,以古老葡語為基礎的巴度亞語已逐漸被人們淡忘。曾於童年時期聽過老一輩親戚使用巴度亞語的諾榮哈打趣說,他永遠都沒有辦法以這種語言來講iPhone或是卡布其諾咖啡。

相反地,它卻有“caxa hap-loh”這類結合葡語與粵語的詞,意思是新娘親人在結婚時送給新郎家人的嫁妝盒。另一個字“barung”則源自東南亞,意思是廚房多用途剁肉刀。

諾榮哈說,現有8000名仍住在澳門的土生澳門人的身份象徵已逐漸淡化。他們很多在澳門回歸之前就已經因為經濟因素或是擔心受到邊緣化而離開澳門。如今,許多年輕的土生澳門人僅以中國人自居,而澳門也只剩下最後一間葡語學校。

儘管如此,澳門的文化仍以其他的形式給保留了下來,包括深受年輕一代喜愛的“ta-chu”,即一種本土化的葡式燉菜,內有中式臘腸和豬皮,配以馬來蝦膏醬“balichao”。

自從費南多於90年代初開始展開他的捍衛巴度亞語運動後,之前不諳巴度亞語的年輕人也開始加入他的戲劇組,而戲劇組也已獲得了地方政府的資助。

費南多說,在一個95%人口為華族的地區,政府的態度不見積極:“他們想要保存語言,但卻不曉得自己在保存些什麼。”

來自德國的《澳門日報》記者布盧寧(Bruning)如今成了捍衛巴度亞語運動的熱心支持者。他呼吁市民趁著還有機會時,讓那些像多娜那樣能操流利巴度亞語的人進行錄音工作。

他對巴度亞語最終得以保存下來仍懷有希望。

他說:“它已逐步走向滅亡,但近10年來已有更多人努力去拯救它。我們還有一線希望讓這個記憶保存下來。”(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Macau’s 'sweet language' on verge of disappearing



你知道嗎?

澳門(Macau),全称“澳門特别行政區”,是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也是世界第一賭城。澳門自秦朝起成為中國領土,從明朝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永居管理”之地,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1980年代,中葡兩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定於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澳門主權移交中國。中方承諾於澳門實行一國兩制,而且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澳門幣(俗稱葡幣)現為澳門特區法定貨幣,市面上一般使用澳門幣,但在旅遊點亦可使用港幣和人民幣。澳門的街道名牌,以葡萄牙瓷磚畫(azulejos)藝術作為藍本;其藍色和白色的主調,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稱,成為了澳門的地方特色之一。澳門有不少名字冗長的街道名稱,在華語地區來說十分罕見。這些街名大多以葡萄牙軍官政要或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然後以粵語音譯出來。另外有一些主要街道的原名因過於冗長,人們習慣另取較易記的名字而使大眾忘記了其原名。

中文和葡萄牙文是澳門現行的官方語文。居民日常生活用語多為粵語,大部份居民也能聽懂普通話或閩南話。此外,英語在澳門作為商業用語和部份學校教學語言而流行。文字方面,澳門居民大部份使用繁體中文作為社會日常用字,而土生葡人會以葡萄牙文作主要書寫文字。澳門政府於2006年12月30日指出,政府部門表格除可使用繁體中文和葡萄牙文填寫外,亦可使用簡體中文填寫,而相關職員會轉化成對等的繁體字進行記錄。(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11月7日)

中英對照:

‧巴度亞語/土生葡語/澳門土語:Patua
‧克里奧爾語:creole
‧歐亞人:Eurasian
‧幹部:cadre
‧殖民者coloniser
‧(國家或民族)散居在外的人:diaspora
‧守護者:custodian
‧博士論文:doctoral dissertation
‧貶意詞:pejorative word

延伸閱讀:

台灣‧他們不會講台語
大馬‧泰盧固人倡母語
肯尼亞‧亞古語的傳人
中國‧全國唯一滿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