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孤苦無依過晚年


(印度)在新德里一家由政府資助的養老院裡,遭兒子和兒媳婦趕出家門的比利吉.莫漢.葛拉(Brij Mohan Garg)環視著簡陋的四周,心中百感交集。

“在過上大半輩子安逸的生活之後,我最終竟落到這種田地。”72​​歲的退休政府官員葛拉坐在養老院會客室裡,一個用破布覆蓋的舊沙發上,搖著頭娓娓嘆道。

葛拉的困境是印度經濟迅速成長帶來的後遺症之一——社會大大地變遷,傳統的大家庭也逐漸消失。對於像葛拉這樣的老人家來説,幾代同堂,曾是他們老來能有所依靠的希望。

然而隨著物價上漲、生活空間萎縮和就業流動性提高,越來越多的老人遭到遺棄,被迫去尋求其他的生活援助,而這些援助品質卻往往取決於他們的經濟能力。

根據最新的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在過去10年裡,印度的平均家庭人口數據由7人下滑至5人。非營利團體“印度援助年長”(HelpAge India)主席瑪竇.車仁(Matthew Cherian)說:“這反映了大規模的遷徙活動。”

車仁告訴記者:“鄉村裡的年輕人都搬到城市去工作,而那些城市人則搬到更大的城市或為了更好的經濟前景出國,拋下了他們的父母。”

2000年,印度超過60歲的人口有將近8000萬人,或佔總人口的8%。根據聯合國估計,這個數據在2025年將達到1億7000萬,而2050年時將達3億2500萬人,即總人口的20%。

對於那些收入微薄且沒有家庭支柱的人,他們有限的退休選擇還包括由國家資助的養老院,就像葛拉過去5年裡居住的地方。

然而,這裡的設施十分簡陋:狹小的空間、昏暗的房間,搖搖晃晃的床架、擁擠的櫥柜和吱吱作響的電風扇。只有一些有福利組織捐贈的縫紉機。

膳食和住宿都是由慈善機構免費提供,每個人每月消耗約5000盧比(100美元),靠富商和非盈利團體的捐款來支付。

葛拉的兒子這5年裡,只來探訪過他一次。但他還是能從其他一樣被遺棄的同伴身上,找到一些慰藉。

他稱:“至少我不必依靠任何人。我和相同處境的人一起生活,他們瞭解我的痛楚。”

在鄰近的另一家慈善養老院,85歲的瑪麗恩.麗歐(Mariam Lyall)憶述起她一生都在孟買擔任護士,老來卻要依賴別人的狀況。

她說:“我熱愛我的工作,我與外甥同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刻薄我。他說我是個負擔,沒辦法繼續照顧我。”

麗歐的朋友安祖麗娜.拉(Angelina Lal)則說:“沒有人尊重我們。我沒有家人,除了活在痛苦中我別無選擇。”

用錢換安樂

年長者被放任自生自滅的苦況,另一方面卻給私營養老院開拓了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

新德里衛星城法里達巴德(Faridabad)內的“黃金莊園”(Golden Estate)就是一個這樣的建設。這個“退休社區”佔地1萬9000平方英尺,主張為居住在這裡的樂齡人士提供優越的生活。

莊園將於明年1月份開始營業,所提供的完善服務包括了洗衣、全天候的醫療護理、瑜伽班及高速網路連接。

計劃背後的公司——UCC Care Pvt Ltd的董事阿密.瓦伊迪亞(Amit Vaidya)堅持,這家養老院將是退休生活的最佳選擇,而非被遺棄老人的避難所。

瓦伊迪亞說:“我們發現印度迫切需要有素質的老人院,更何況現在我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平均壽命提昇了,而社會保障卻依然脆弱。”

他說:“太多有能力的年長者過著寂寞的日子。這項設施是為愛護父母及想讓父母過上開心並有保障晚年的孩子們而設。”

這裡的房間設有冷氣機及平面電視;而公共區域則有一個飯廳、圖書館及健身室。所有的地方皆有防滑地板、扶手及緊急警鐘。每個月的收費大約是3萬盧比,另外還需270萬盧比的抵押金。全部70個單位,有35%已被預訂。

瓦伊迪亞說:“許多在國外定居而把父母留在印度的人,對此項設施深感興趣。”

這商機還吸引了許多富商前來投資。印度第4大融資業者“LIC房屋融資”近期就在班加羅爾(Bangalore)南部地區完成了98個單位的建設。在布巴內斯瓦爾(Bhubaneshwar)東部地區則建了擁有200個單位的養老院。

公司行政總裁薩瑪(V. K. Sharma)說:“我們打算全面發展養老院的生意,並在未來的3至5年內上市。”(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Homes not 'home' for India's elderly



你知道嗎?

河北農村建“互助幸福院”
解決“空巢老人”養老困境

在中國北方農村,延續千百年的“四世同堂,養兒防老”傳統,也正逐漸難以為繼。過去人們都是“養兒防老”,如今雖不缺吃穿,但兒孫卻常年不在身邊,老人孤單寂寞,突發疾病更難以及時照顧。在河北邯鄲肥鄉縣的前屯村,70歲以上的老人有70多名,其中失去老伴的有35名,子女外出打工成為留守“空巢老人”的有25人。2007年,肥鄉縣民政局提出“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的農村老人“離家不離村,就地抱團養老”思路。2008年,前屯村集體出資,把村裡廢棄小學改造成全縣第一家“互助幸福院”,免費提供住宿,並配備有電扇、暖氣、廚房等設施。老人簽協議入住,吃飯、穿衣、醫療等由子女出資,也沒有專門服務員,老人之間自我管理、互助服務。

現在全縣已有178個村建成互助幸福院,162個村投入使用。今年3月,河北省將這種模式確定為農村養老“幸福工程”,在全省推廣。省級財政列支8000萬元專項資金以獎代補,鼓勵各地利用閒置校舍、廠房、村委會房屋、民房等,推動“互助幸福院”建設,目前已建成8031所。今年9月,民政部還下發指導性意見,在全國倡導肥鄉縣互助養老模式。(新華社)

中英對照:

‧【地名】新德里:New Delhi
‧【地名】班加羅爾:Bangalore
‧【地名】布巴內甚瓦爾:Bhubaneshwar
‧【地名】法里達巴德:Faridabad
‧80至89歲的人:octogenarian
‧困境:predicament
‧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
‧就業流動性:job mobility
‧人口普查:census
‧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
‧可支配收入(稅後所得):disposable income

延伸閱讀:

美國‧國會山村度晚年
日本‧爺爺奶奶辦企業
越南‧不要跟爸媽住了
香港‧為孤寡老人送終
中國‧寄自天涯的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