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讀一本真人圖書


  • (圖:humanlibrary.org)

(中國)李星凝從小就有一個“圖書管理員夢”。今年的平安夜,她終於夢想成真,然而她這裡的“書”卻是由真人充當。

12月24日晚,北京首家真人圖書館開館。在這裡,“看書”更像一場互動的沙龍。第一批可供“借閱”的真人書有6本,讀者們只能當場“閱讀”,不能帶回家。

書店的主人李星凝表示,每一本真人書都會分享自己獨特的人生故事。通過交流,讀者們除了多認識一個朋友,更能體味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對於任職於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李星凝來說,她和夥伴們共建的真人圖書館是互動的平台。兩個職業領域本不會有交集的人,因為有著共同的關注點或興趣愛好,就會在這個平台相互認識,暢所欲言。

她說:“大多數人只能選擇一種方式去度過一生。但在我們這裡,他們可以認識更多的人,去傾聽進而參與到別人動人有趣的實踐活動中。”

真人圖書館2000年起源於丹麥,並先後在全世界45個國家建立。目前上海、廣州、成都等地也有這樣的圖書館。其宗旨就是鼓勵通過對話消除偏見,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溝通。

李星凝說:“和國外傳統的真人圖書館相比,我們會更側重於分享各種有益的實踐故事,而不管這個人是什麼身份什麼背景。很多人都有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毅力將其付諸實踐。講一個實踐家的動人故事,讓同類遇見同類,願大家被世界溫暖相待,這就是我微小的心意。”

現年28歲的李星凝本人就是一位實踐家,創辦圖書館就是為了在30歲以前了卻自己的夢想。這家120平米左右的圖書館就是由她和朋友們親自粉刷的,其中一堵墻更是被繪成了整面精緻的書柜。

走進圖書館,真人書、流浪歌手余師正在用吉他彈唱著約翰.列儂的《想像》(Imagine)。“也許你會說我是一個空想家,但我並非唯一的一個。”余師說,“如果更多的人願意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並傾聽別人的經歷,很多誤解和偏見就能消除。”

一年前,23歲的他辭去了IT公司的工作,隻身背著一把吉他,用9個月的時間走了半個中國,沿途向人們分享著他的音樂和旅行記憶。“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分享。有錢人可以博施濟眾,我沒什麼錢,但還能在這裡分享一些溫暖的故事。”余師說。

余師靠歌聲掙取路費,還把自己沿途的美好瞬間用相機記錄下來,製作成明信片,或賣或送給感興趣的人們。“其實我不是以一種乞討者的身份站在路邊去唱歌。我是想和大家分享好的音樂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在我看來,流浪也算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余師說。

儘管十分拮據,余師卻在雲南大理義務為當地村子裡的小孩教音樂。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和這些樸實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在分別之際,他想像中相擁而泣的場景卻未如期而至。

最後一課上,一位小朋友走到余師面前,倏地從衣兜裡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紙讓余師簽名,接著所有的孩子都興高采烈地讓老師簽名。“我人生中第一次給別人簽名就是這樣來的。”余師說。

除了流浪歌手,這裡還有研究瑪尼堆的建築師、熱心公益的家庭主婦、雙性戀者、校園民謠歌手……李星凝本人也分享了自己和夥伴們共建互助平台的實踐故事。據瞭解,今後每天至少會有一本真人圖書在這裡與人交流。

此外,李星凝和她的團隊還搭建了一個網絡版的真人圖書館,供有夢想的實踐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新華社)



你知道嗎?

瑪尼堆,或稱“神堆”,是指藏族人民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用於祈福或作為當地人的保護神,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瑪尼堆在藏語稱作“朵幫”,意為“壘起來的石頭”。“朵幫”又分為兩種:“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阻穢禳災朵幫”大都設在村頭寨尾,石堆龐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階梯狀壘砌,石堆內藏有阻止穢惡、禳除災難、祈禱祥和的經文,並有五穀雜糧、金銀珠寶及鎗支刀矛;“鎮邪朵幫”大都設在路旁、湖邊、十字路口等處,石堆規模較小,形狀呈圓錐形,沒有階梯。

在藏傳佛教地區,人們把石頭視為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瑪尼石”,並沒有統一的規格和形狀,製作者亦不刻意挑選,而是撿到什麼石頭就在上面刻畫,通常會刻上六字真言、咒語、神像或各種吉祥圖案。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結古鎮旁的新砦瑪尼堆,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瑪尼石堆,經石據說達20億之多。這些經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大的如同桌面,小的僅如雞蛋,上面除了刻畫了佛教經文外,還有律法、曆算、藝術等內容。(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更多資訊:真人圖書館組織‧humanlibrar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