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改裝摩的攬客


(肯尼亞)凡是來過內羅畢(Nairobi)的遊客,都會對街頭的“馬他突”(Matatu)印象深刻。“馬他突”是一種公共小巴,肯尼亞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敞開的車窗裡飄出熱力四射的非洲音樂,伴著節奏,司機嫺熟地駕車左右騰挪,穿梭在內羅畢擁堵的大街小巷。

“馬他突”的自由不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內羅畢這個東非大都市的精神徽標,而新近興起的改裝“摩托車的士”更是將“馬他突”所代表的馬路文化“發揚光大”,甚至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摩的”小巧靈活,無論是在城市的擁堵路段,還是在鄉村的羊腸小道,它都具有獨特優勢,成為客運行業中的後起之秀。摩托車的普及,使數以千計的年輕人找到了謀生的飯碗,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激烈的行業競爭。

在內羅畢街頭攬活的摩托車主賈里德.恩喬羅格說:“幹‘摩的’這行其實和別的一樣,只有時髦流行才能贏得市場。現在早不是那個拿到駕照、買輛摩托車就能上路賺錢的時代了,你得想想怎麼才能吸引顧客。”

於是,摩托車主們在被稱為“博達博達”(Boda-boda)的摩托車上,安裝了廣播和音響,並換上舒服的坐椅、巨大的反光鏡和喇叭,有的還添上花花綠綠的塗鴉。如今走在內羅畢街頭,不時會有炫目的“摩的”呼嘯而過,身後還留下一陣歡快的旋律。

恩喬羅格在摩托車上裝了一套音響,還有一些別的小玩意,顧客很是喜歡。他說,自己花了40美元裝扮摩托車,先買了台錄音機,裝在車把附近,然後又把後座和反光鏡升了級。現在,恩喬羅格每天的收入已從改裝前的6美元增加到9美元。

另一位在卡約萊(Kayole)地區開摩托車的車主伯納德.奧拉查則給自己的愛車裝了兩個迪斯可頻閃燈。他說這些燈“非常重要”,尤其在夜裡招攬顧客的時候。“這些閃燈讓我的車看起來與眾不同,閃燈一開,便有種夢幻感,吸引了不少乘客。”摩托車改裝也讓他的生意變好了,因為改裝車會給乘客留下一種印象,即車主一定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奧拉查覺得每個車主都應該多花點心思在改裝上。“至少得裝一對看上去不錯的反光鏡吧,椅子也得弄得舒服點。”他承認改裝是為了應對同業競爭。目前僅在卡約萊區,就有上百輛“摩的”等著接活兒,如果不能在外形上脫穎而出,這些車幾乎很難攬到生意。

內羅畢的摩托車行出售各種型號的摩托車,價格多在800美元至1800美元之間,其中的絕大多數是“中國製造”,其餘的則由本地工廠組裝而成。車行還提供各種改裝服務,換椅座是最流行的一項,需要23美元。

2008年,肯尼亞政府取消了摩托車稅,希望能帶動全國摩托車運輸業的發展,並促進邊遠地區開發。這一舉措使摩托車的平均價格降低了600美元,隨著本地裝配車間逐漸增多,未來摩托車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

恩喬羅格自豪地說:“在內羅畢街頭,摩托車載客已經不是新鮮事。這個行業越來越繁榮,越來越有組織,越來越受到顧客的歡迎。”據他介紹,“摩的”對中低收入階層格外具有吸引力,而這又是佔肯尼亞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人群。

下一步,恩喬羅格盤算著自己的轉型之路。他想提高檔次,引進高級摩托車,然後好好裝修一下,爭取吸引內羅畢的高端消費群。(新華社)



你知道嗎?

在公共交通並不發達的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私人營運的小型公共巴士“馬他突”(Matatu)是當地民眾日常重要的代步工具。“馬他突”一詞來自於非洲的斯瓦西里語(kiswahili),是數字“三”的意思,這是因為最初乘車時的收費是3個肯尼亞先令,但目前車資已經上漲。

“馬他突”方便快捷,只要站在馬路邊招手,隨時都能攔到車。然而,“馬他突”在道路上行駛時很少遵守交通規則——橫沖直撞、超速、不打訊號燈、亂停等。車內小小的空間裡還經常擠上十幾、20個乘客,超載情況嚴重。這些車亦多數是二手車,車況很差。據統計,總人口約3000萬的肯尼亞平均每年有3000人死於“馬他突”造成的交通事故,“馬他突”因此被當地人稱為“馬路殺手”。

肯尼亞政府曾多次想方設法出台政策整頓“馬他突”,力圖讓這些車輛能夠在保證方便民眾生活的同時,遵守交通規則,但預料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取得成效。(新華社)

延伸閱讀:

馬拉維‧騎腳車趴趴走
印尼‧交通越堵越開心
柬埔寨‧摩托車助產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