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除宣傳紙反納粹


(德國)伊梅拉.門薩施拉姆(Irmela Mensah-Schramm)是一個特別的反對者,她巧妙地運用去光水(除指甲油劑)、相機和一個寫著“反納粹主義”的大手提袋,對抗德國日益嚴重的“極端保守主義”風潮。

遊走在柏林利希滕貝格區(Lichtenberg),四處找尋含有種族歧視及親法西斯主義的塗鴉,66歲的伊梅拉矮小的身軀裡卻藏著有如革命鬥士般剛毅的意志。

“我在清理納粹貼紙!”頂著一頭灰髮、戴著眼鏡的退休老人伊梅拉,打趣地對一名平頭年輕男子說道。這名男子身穿著深受新納粹份子喜歡的“托爾岩”(Thor Steinar)汗衫,牽著兩隻兇惡的狗在遊逛。

男子喃喃自語地說了一句話後,就越過了馬路​​。

伊梅拉原是斯圖加特(Stuttgart)一所特殊學校的教師。在過去25年來,她清除了約9萬張極右派用以呼吁社會支持及恐嚇少數民族的貼紙和塗鴉。

她可說是在孤軍奮鬥,不過近來有越來越多的草根積極份子加入了她的行列,他們都認為這是當局忽略了的一塊。

自去年11月驚然揭發一個新納粹主義組織,涉及於2000年至2007年間殺害10名主要是土耳其裔售貨員的案子後,伊梅拉與其志同道合人士的反對議程終受到了關注。

伊梅拉指出,她是少數對極右份子就是這起“肉串命案”(Kebab Killings)幕後黑手一事不感到驚奇的人。

她說:“自從消息獲確認之後,我感到非常厭惡。這證實了我長久以來的擔憂。”

伊梅拉估計,她每個星期花大約34個小時,每個月用上300歐元(約390美元)來實行她所謂的“破壞仇恨”運動,她也將此理念傳播至其他國家,如意大利、法國、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和波蘭。

伊梅拉指出,她曾在華沙猶太人區紀念碑附近的牆上,發現納粹黨徽噴畫。“你能夠想像嗎?”她問。

儘管極端主義份子在德國政壇無法攻下一席之地,所發起的抗議行動也招來比支持者更多的反對人士,但仍有人認為當局忽略了極端主義者所帶來的真正威脅。

然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認為,還是有很多人“勇敢地反抗極端主義”。她在去年聖誕節前的每週視頻上,還向反極端主義人士致敬,他們包括那些“呼籲其他人離開示威現場的前極端主義份子”、“在學校裡與反極端主義對抗的學生”,以及“那些在觀眾席上挑戰種族言語的足球迷”。

銷毀新納粹的“糞土”

柏林自由大學的“極端保守主義”專家哈喬馮克(Hajo Funke)認為,伊梅拉的努力非常正面,不過他也指出,除非得到私人機構協助及國家當局的合作,這些努力將注定失敗。

“這類運動在顛覆恐怖氛圍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馮克認為,德國的新納粹份子在西歐是最為危險的。

他補充:“但如果有關當局不願意正視問題或缺乏應對能力,這都是不足夠的,必須兩者兼備。”

國內情報機構指出,納粹的標誌及口號正猖獗地傳播著,雖然這些都是違法的,但執法不嚴卻讓很多人逍遙法外。

伊梅拉在一個輕快鐵車站附近,一邊氣呼呼地謾罵,一邊用噴霧塗蓋牆上的納粹黨徽說:“真是叫人難以置信!”

她說:“言論自由總該有個限制,這就是為什麼有更多人的開始憎恨及藐視別人。”

那些她稱作糞土的塗鴉,都寫著令人厭惡的口號,如“外國人滾開”、“德國是德國人的”,和“用廢氣毒死土耳其人”等。

伊梅拉說,她不曾被納粹份子攻擊,不過他們常常在她工作時打擾她,或在極端主義網站上譏諷她、威脅她,甚至寄仇恨郵件至她家。曾有個年輕男子甚至說她屬於“毒氣室”的一份子。

當她在做著這些徒勞漫長的任務時,有些人會鼓勵她,但也有些人會笑她傻,甚至說她是在毀壞公物。幾年前,有個過於熱心的保​​安人員以為她腦震盪而把她送進醫院。

在伊梅拉的小閣樓裡,有著大量有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及其他抗爭英雄的書籍,她更收藏了數百張煽動仇恨的宣傳照片,以在德國及海外的展覽會及教育工作坊上展示。

她說,她對教育孩童最有成就感,她鼓勵他們去舉報那些含種族歧視主義及反猶太人的塗鴉,而非自己使用用刮刀或是噴霧去消除那些塗鴉。

她說:“若是那樣做,他們會被告毀壞公物。但這是我願意承擔的風險。”(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German pensioner leads charge against neo-Nazi 'muck '



你知道嗎?

納粹主義(National Socialism,簡稱Nazism)一詞來源於納粹黨。納粹黨是一個種族主義民族社會主義政黨。納粹主義是納粹黨所奉行的國家統制政策和理念,集合極端愛國主義、種族主義、反共產主義、極權主義、神學主義、反猶太主義、反同性戀,以及限制與其意識形態相反的宗教自由。

納粹主義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的“基本單位”,宣揚種族優越論,認為亞利安族(Aryan)是最優秀的、對人類進步唯一有貢獻的民族。並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和政治主張的理念基礎。

納粹黨執政時期的德國通稱為“納粹德國”、“第3帝國”,正式國號為“大德意志帝國”。當時的納粹黨(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勞工黨,NSDAP)領袖為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目前仍有納粹主義者即“新納粹”在各國活動,否認和淡化大屠殺及對其他納粹行徑進行宣傳,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並以極端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為主要宣傳內容。(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2年2月9日)

中英對照:

‧Berlin:【地名】柏林
‧Lichtenberg:【地名】利希滕貝格
‧Stuttgart:【地名】斯圖加特(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南部城市)
‧Nazi:納粹主義
‧neo-Nazi:新納粹主義份子
‧far-right:極右派/極端保守主義
‧fascist:法西斯主義支持者
‧crusader:十字軍戰士/改革運動鬥士
‧racist:種族歧視者
‧extremist:極端主義者/偏激的人
‧swastika:納粹黨所用的十字記號
‧ghetto:猶太人居住區
‧skinhead:理平頭的男人
‧graffiti:噴畫/塗鴉
‧intimidation:恐嚇/脅迫
‧concussion:衝擊/震盪
‧propaganda:宣傳/鼓吹
‧Sisyphean:永遠做不完的/徒勞的
‧tote bag:大手提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