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絲啟動工業化


(日本)日本本州島中部的群馬縣自古就是養蠶業興盛之地。坐落在群馬縣西南富岡市的富岡製絲場是日本近代第一家繅絲廠。

剛到富岡製絲場附近,高高的紅磚建築就映入眼簾。紅磚建築在今天的日本很少見,在周圍一片民居的包圍中,顯得鶴立雞群。製絲場的大門很不起眼,不過門口懸挂的木牌上書寫的“史跡、重要文化財‧舊富岡製絲場”,顯示了它的歷史價值。大門口還沿用著古老的紅色圓柱形郵筒,而不是現在的綠色方形郵筒。

繅絲車間位於製絲場正南,車間東西兩側是對稱的兩座蠶繭倉庫,三座主體建築形成一個朝北的“凹”字形。東蠶繭倉庫是一座二層紅磚建築,在倉庫中間門洞上方的拱心石上,鐫刻著“明治五年”的字樣,顯示古老的蠶繭倉庫已經經歷了140年的風霜。如今,東蠶繭倉庫一層的一部份被辟為展室,介紹製絲場的歷史。

富岡製絲場的最顯著特色,就是具有近代風格的紅磚建築,這在當時的日本是個破天荒的新鮮事,連鐵窗框和鐵合頁,都要從法國進口。甚至紅磚這種今天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建築材料,在當時的日本也是稀罕物,是靠法國技師指導日本的燒窯工燒製出來的,由於窯內溫度不高,所以磚的顏色也比較淺。

建築的外墻採取了“木骨磚造法”,即用巨大的方木搭建出方形框架,然後在框架中間砌上紅磚。據說這種方法使建築非常牢固,所以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中也巋然不動。由於當時沒有水泥,紅磚之間使用日本產的石灰漿,屋頂上面覆蓋的則是日本瓦,所以整座建築是法國和日本特色的混合體。當時的女工橫田英在日記中記述,自己首次看到紅磚建築時,如同置身於彩色浮世繪中般感到不可思議。

廠房工程1871年3月動工,1872年7月主體建築已經完工,當年10月4日就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生產。由此可以看出明治政府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迫切心情。據作為志願者的解說員岩井健造指出,建造製絲場的費用達到25萬日元,為當年整個國家預算的0.5%。

繅絲車間長140.4米,寬12.3米,高12.1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由於當時沒電,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日光,廠房設計了非常大的鐵質窗框,安裝了從法國進口的、當時還非常珍貴的玻璃。製絲場引進了300台法式繅絲機,繅絲用的蒸汽也是法國蒸汽機產生的。今天,車間的法式繅絲機早已被上世紀60年代日本產的自動繅絲機替代。

明治政府當年投鉅資建造富岡製絲場,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1859年橫濱開港後,正值歐洲的養蠶業因為流行一種叫做“微粒子病”的慢性蠶病而遭受重創,使日本的生絲成為世界緊俏商品,而當時的日本生絲都是手工繅絲,品質低下,外國商家非常不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870年明治政府決定建立國營的新式示範製絲場,以提高生絲品質,實現大規模生產,同時培訓工人,普及機械製絲工藝。富岡製絲場建成後,日本各地以其為範本,陸續建立了13家製絲場。可以說,日本的工業化,就是從製絲業開始的。而富岡製絲場可以說是日本走向工業化的起點。

為了建設製絲場,明治政府聘請在橫濱法國商館工作的保羅.布呂昂等10多名法國人擔任顧問,幫助確定廠址並提供技術指導。

關於繅絲女工的招收,還流傳著一個趣聞。富岡當地人雖然不反對外國人來指導建工廠,但是法國人喝紅葡萄酒的習慣卻引起不小風波,被以訛傳訛成喝人血。因擔心到工廠工作會被法國人採血喝,沒有人敢到這裡當繅絲女工。為此明治政府不得不數次發佈公告進行解釋,第一任廠長尾高惇忠讓自己14歲的女兒尾高勇第一個進入工廠,這才解除了社會上的疑慮。

1876年,布呂昂等人合同期滿回國後,日本人開始自己負責生產。1893年,完成普及機械製絲和培養技術人員的任務後,富岡製絲場被賣給三井公司。此後,經過數次轉讓和合併,一直到1987年3月,富岡製絲場連續不斷堅持了115年的生產。

2005年7月,日本政府將富岡製絲場指定為國家史跡,2006年7月又指定為“重要文化財”(重要文化遺產)。2007年1月,日本政府又將“富岡製絲場和絲綢產業遺產群”列入申報世界遺產的暫定名錄。如今,為了加強建築的抗震強度,富岡市政府投資1700多萬日元(約20.8萬美元)對東蠶繭倉庫進行加固。

2007年7月,富岡製絲場開始售票向公眾開放,一年內就吸引了幾十萬參觀者。目前,群馬縣中央工科設計專門學校的20名學生正以富岡製絲場為主題,製作紀錄片,為申遺造勢。

據岩井健造介紹,目前,單是維持富岡製絲場的開放每年就需要1億日元(約122萬美元)左右,正是靠眾多遊客的到來才沒有不堪重負。也正是遊客們對文化遺產的熱愛,使這座百年建築又煥發了青春。(新華社)



你知道嗎?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製憲,1889年正式頒佈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新華社)

更多資訊:群馬縣觀光國際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