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歸僑歡喜迎新春


(印尼)“姑娘,快來嘗嘗這中國糕,好吃著呢。”77歲的印尼歸僑陳良定阿婆端出7種東南亞風味小點心,熱情地招呼著新年裡到村裡來採訪的記者。

陳良定阿婆生活在海南彬村山華僑農場印尼村,1960年她同100多名華僑回到中國。印尼村裡的歸僑絕大部份來自印尼帝紋島,原來的生活習俗得以沿襲。

“無糕點不成宴”,印尼村每逢節日,各家各戶必備豐盛的糕點。在陳良定阿婆家,她製作的螺殼糕、中國糕、菊花糕、南瓜糕、榴蓮糕、菠蘿糕、星星餅一字擺開,她還為客人煮上了一壺咖啡,用印尼語說:“這是我親自種的咖啡豆。”

印尼村村長謝萬方說,蒸制印尼風味食品是歸僑們的拿手活,一般節前一個月就開始忙碌了。咖喱雞、黃姜飯、牛肉沙嗲串是年夜飯主食。蒸的、炸的、烤的一應俱全,有的還有象徵意義,如用大米磨成漿後放在托盤中蒸成的色彩分明的九層糕,紅、藍、綠、黃、紫、白交錯著,最上層為紅色,象徵著生活紅紅火火。

謝萬方說:“1960年剛回國時,正逢中國自然災害最困難時期,儘管他們當時吃不飽飯,但還是拿出一些金器換來一些木薯、番薯、芭蕉、椰子等製作糕點。現在,到村裡旅遊觀光的人越來越多,印尼糕點越來越走俏,也為村民們帶來了收入。”

印尼歸僑愛跳舞,隨著“出來跳舞啰——”一聲招呼,歸僑們身著印尼民族服裝紗壟聚到村裡的廣場上,伴著錄像機中播放的印尼民歌跳起舞來,即興而發,自娛自樂。近80歲的歸僑洪敦佑、莊全城雖然步履蹣跚,但仍隨著音樂輕舞腰身,“跳不動了,但只要說跳舞我就會來的”。

陳良定阿婆在村中既是製作印尼糕的好手還有“舞後”之稱。她說,每當村中有婚嫁等喜慶日子,大家都會穿出平時捨不得穿的民族服飾,聚集在一起跳舞。

印尼村的“90後”村官劉良育說,村裡的歸僑跟農場其他老人不一樣,他們大都已退休,子女在外工作,他們平常做糕點、跳舞、種些香料,生活悠閒。



你知道嗎?

海南省有興隆、彬村山、文昌、澄邁和東方5個華僑農場,分別位於海南省東、西部地區的萬寧、瓊海、文昌、澄邁、東方市縣,創辦於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屬國家安置歸難僑的華僑企業。

現有人口56811人,職工16352人。其中歸難僑人口13644人,主要來自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21個國家。土地總面積508351畝,已開墾利用土地369685畝,尚有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0萬畝。現擁有固定資產32271萬元,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0800萬元。

海南華僑農場以種養、加工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橡膠、胡椒、水果、椰子、咖啡、水稻、瓜菜等。(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