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拾荒只為討生活


(泰國)泰國奶奶儂澎(Nom Prom)-透過垃圾箱尋找瓶子、罐和紙張來換取食物以及其他能從回收合作社所提供曼谷(Bangkok)窮人生命線的物品。

騎著一輛帶有垃圾車連接的舊摩托車,61歲的她與丈夫萊(Rai)早起以擊敗對手拾荒者來換取城市中最好的可回收垃圾,其中就是帶到一個現金免稅的“零泰銖店”。

這對夫妻幾十年來都在拾荒,但他們每日低於10美元的收入並不足以讓他們過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投靠合作社。

“當我們飢餓時,我們能找垃圾來換取大米吃、洗滌劑、肥皂和一切。”育有孫子的儂說道。

通過銷售大量的物品給回收廠,合作社與個別拾荒者的自行管理相比較之下獲得更好的利率。

利潤其後用來支付股利及其成員的其它福利,如人壽保險、其“垃圾銀行”裡的利率及幫助支付醫療費用。

這是前清道夫彼拉通·瑟尼翁(Peerathorn Seniwong)與其妻子佈阿琳(Buarin)的心血結晶。

“我們想著該如何幫助窮人--然後我們就想到了垃圾――至少每間房子都會有垃圾。”45歲的彼拉通告訴法新社記者。

該計劃裡的800名成員,包括35戶拾荒者與其他地方的在地人聽到曼谷東區有著這間店,現已紛紛帶著自己的可回收物品來作交易。

一位前保安員兼摩托車司機的彼拉通在經歷過六年的無家可歸並住在曼谷高架路後所想到的方法。

“有時候,我們在商店裡會以信任來交易物品如魚醬或大米。”布阿琳說道。

“但是人們都瞧不起我們,因為我們是窮人,他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會拿到應得的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開始了自己的店。”

魚醬、大米、雞蛋、方便麵、牙膏和洗滌劑是成員們最搶手的貨,每一天至少都會有二至30人到店裡來買,布阿琳補充道。

在泰國有幾十萬的清道夫每天的收入約6.5至10美元,根據泰國的包裝和回收管理學院的可持續發展環境(Thailand's Institute of Packaging and Recycling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提供了成員在教育計劃裡所面對的衛生和分揀垃圾的問題。

在泰國一年裡,估計一季裡有15萬噸垃圾已被再循環使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拾荒者,而不是把廢物努力分類的消費者。

該合作社也成功鼓舞了其他人的心,它在首都和其他地方也設立了幾間類似的現金免稅店。

該研究所希望能於2013年年底前在泰國成立80間現金免稅回收店。

該項目也引起了遠從新加坡、日本和墨西哥而來的遊客對於其如何運作的興趣。

它的成功反映了人們對於垃圾態度的變化,利樂包裝(泰國)有限公司(Tetra Pak(Thailand)Ltd)的通訊和環境總監戈洛塔·納塔朗(Gloyta Nathalang)說道,該公司也運行了全國唯一的回收使用過的飲料紙箱廠。

“回收一詞不再是陌生的詞彙了――人們開始關注並要採取更多的行動。但我認為我們現在所缺乏的就是有系統的地方。”她說。

彼拉通對於他的成就很是自豪,因為他曾經多年生活在人們以百億銖屋來諷刺他在無家可歸時所住的地方。

收集垃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來補充他的收入,他說,這樣還能允許他有更靈活的工作時間。

“作為清道夫也是個不錯的工作,因為我不需要任何僱員。沒有人會告訴我該怎麼做。”他說。(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Thai /'scavengers club/' turns trash to treasure

中英對照:

‧scavengers:拾荒者
‧trash:垃圾
‧brainchild:心血結晶
‧elevated road:高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