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用科技織波斯毯


(伊朗)扎拉.納茲爾(Zahra Nazer)的雙手靈巧地操作著織布機,將色彩繽紛的絲線編製成一條至少還要耗時一年才能完成的地毯。

這些熟練的動作,還有那部架置在粗糙木條上的織布機,自從前的波斯時代到現今的伊朗,超過2500年來幾乎都不曾改變。

然而,這個貢獻近5億美元出口收入的工業,近年來也面臨威脅,迫使業者做出激進改革──引進21世紀的新科技。

納茲爾處身的這個行業共有20萬名註冊織工,其中包括了她的父母、姑姑阿姨等。她認為,這是一個“傳承自遠古時代”的工作。

納茲爾說:“我今年18歲,打從15歲起,我就開始編織了。我喜歡編織,而且它並不困難,除非工作量很大。”

納茲爾並不知道,在她與十幾名女工共用的舒適工作坊外面,市場上正醞釀著變化。

那裡充斥著來自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機器製地毯仿冒品。

此外,由於絲綢價格不斷飆升,很多買家都被地毯的高價嚇跑了。一塊質地純正、品質佳的手工波斯地毯,現今要價數千或數十千美元。

但其實,像納茲爾這樣的織工,一天的辛勞只能換來一美元的酬勞。這反映了行業的低利潤率。

然而就算是在傳統的集市裡​​,那些層層疊起的華麗地毯,也只能苦苦盼著顧客上門。

在伊斯法罕(Isfahan)市中心舉辦的商品展覽會上,一名參展的地毯販賣商哈山(Hassan Hosseinzadeh)說:“這幾年的市場行情可說是每況愈下,買家變少了,尤其當購買地毯的都是遊客時。”他稱,這個國家需要更多的遊客。

電腦更快速

為了應對銷售量下跌的問題,一些地毯製造者為在市場上賺回利潤,開始轉向了電腦與機器。

在庫姆(Qom)一間辦公室裡​​,年輕的設計師德加哈尼(Javad Dejahany)正坐在一架連接著繪圖板的桌上電腦前工作。

他運用這個儀器設備來繪畫線條、花卉及鳥類等圖案,再交給編織女工依設計編成地毯。在他身旁則坐著一名執意使用舊方法,在格子表上作畫的老邁員工。

德加哈尼說:“有些人設計了這麼多年,還是選擇用手繪圖。而那些60歲以上的人,對電腦都不感興趣。為什麼?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與科技發展並進,否則我們百分之百將會被孤立。”

他解釋:“電腦加速了我們的設計,激發更多的想法。用電腦工作真的是比手繪快得多。”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染布過程中。

現今大多數的染布工作都還在蒸汽房裡進行。工人們把一團團的絲綢浸泡在染缸裡,撈起後纏著手臂擰乾,再把它們懸掛在屋頂的橫樑上晾曬。

一名在染布坊工作的員工費羅茲(Javad Firoozi)表示,這個過程讓地毯製作行業被歸納為“傳統藝術”。

他不諱言,地毯現今已被當作是出口商品了。

在卡尚市(Kashan)郊外的一家工廠,這個變化亦很顯著。

一名身穿白袍的工人負責看管著數個自動化不銹鋼染缸。不像傳統手工技術染色,這些機械調染的絲綢,更能均勻地上色且符合目錄冊上的標準。

為了與行業的轉變並駕齊驅,這些舊時的傳承手法,還從工作坊移步到課室裡。

課堂加速學習

在伊斯法罕藝術大學,學生們只用了數天的時間就掌握了先輩們要花費數個月才從他們的前輩那兒學到的編織技術。

大學的地毯編織教授阿里(Ali Reza Iranpour)說:“我們傳授傳統手藝的教學方法,真的加速了學生們的學習。”

他舉例,一幅他認為足以媲美老師傅手藝的學生作品,也只是從一星期六次的編織班裡學來的。

他說:“我還搞不清楚為什麼在傳統系統裡,會禁止使用測量器。”

但他強調,在他的教學裡仍崇尚傳統方法,畢竟“這些人從他們的師傅那兒所學到的手藝,已被傳承超過千年了”。(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Iran weaves technology into its Persian carpets



你知道嗎?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歷史上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安那托利亞(Anatolia)、歐洲的馬其頓(Macedonia)、希臘半島、色雷斯(Thrace),西南至埃及或也門。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Reza Shah)宣佈國際上波斯應被稱作“伊朗”。

波斯地毯早在絲路開通時期,就是伊朗傳統手工業著名的外銷產品;波斯地毯素以工序繁複、設計獨特、用料講究在市場上聞名。其最主要的原料是羊毛,其次為棉與絲等。它的耐用度以及收藏價值極高,也可以說波斯地毯是種藝術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9月6日)

中英對照:

‧【地名】伊斯法罕:Isfahan
‧【地名】庫姆:Qom
‧【地名】卡尚:Kashan
‧織布機:loom
‧時間無法考究:time immemorial
‧集市:bazaar
‧調動:manoeuvre
‧染色缸:vat
‧前輩:predecessor

延伸閱讀:

中國‧馬頭琴藝人辦校
塞浦路斯‧手繡瀕失傳
印度‧山寨紗麗奪市場
日本‧紡織廠生存啟示
敘利亞‧絲綢坎坷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