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野馬回歸自然


(蒙古國)時值初夏,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內綠草茵茵。蒙古野馬繁育回歸自然馴化項目進行20週年慶祝會6月7日在這裡舉行。

20年前,瀕臨滅絕的蒙古野馬從荷蘭的動物園空運到蒙古國大草原,在這裡馴化繁殖,回歸自然。現在蒙古國的野馬總數已達400多匹。蒙議會副議長恩赫包勒德致辭說,這些工作成就可喜可賀,但這並不是最終成果,而只是良好開端。

外國駐蒙古記者和蒙古主流媒體記者由蒙對外關係與貿易部統一組織,於7日早晨7時從烏蘭巴托驅車出發,經過約兩個小時,來到位於烏蘭巴托以西90多公里的野馬繁殖馴化基地。此自然保護區面積5萬公頃,動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是野馬棲息繁育的最佳場地。

沒等慶祝會結束,記者們就急不可待地要求上山看野馬。基地工作人員巴特巴特爾帶領記者們登上野馬出沒的呼斯泰嶺,與野馬群近距離接觸。

看到在不到300米遠的山坡上有一群野馬在吃草時,司機將車停下。記者們扛著攝像機、拿著照相機,慢慢向馬群靠近,在距馬群數十米遠的地方,他們停下腳步,開始拍攝。野馬群似乎對人類很友好,繼續低頭吃草,不時回頭看一眼,只有公馬(頭馬)站在一旁觀察記者們的動向。

據悉,野馬已有6000萬年的進化史,是生物進化典型的代表,對人類探尋生物發展規律、發展生物基因的研究有著極高價值。此外,野馬極其珍貴,如今牠的數量比大熊貓還要少。

上世紀初,大批蒙古野馬被俄羅斯商人販賣到歐洲國家的動物園。同時,由於天災人禍,到上世紀60年代末蒙古野馬在蒙古國內絕跡。當時世界上僅存1000多匹蒙古野馬,分佈在25個國家,絕大部份被飼養在動物園裡,供遊人觀賞。蒙古野馬因此成為世界珍稀動物。

為使蒙古野馬重返故鄉,回歸自然,蒙古國於1991年4月專門成立了野馬回歸委員會,並同自然環境保護協會、科學院、蒙古馬協會一道與荷蘭野馬保護基金會制訂了蒙古野馬重返故鄉的計劃。

根據蒙古自然環境保護協會和荷蘭野馬保護基金會簽署的合同,蒙古國於1992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這一天從荷蘭引進首批15匹野馬。為儘快增加野馬數量,同時防止其近親繁殖,蒙古又從烏克蘭、瑞士、澳洲、德國等國引進野馬進行繁殖。

現在蒙古國共有400多匹野馬,其中呼斯泰嶺自然保護區有270多匹,分20多個種群。蒙古國的目標是近期內使野馬數量達到500匹,然後使其完全回歸自然繁殖。

蒙古野馬從歐洲回到故鄉蒙古,先被圍欄放養一年,在初步適應當地的野外氣候和草場條件後就放到自然保護區內,重過野馬生活。巴特巴特爾說,對於野馬來說,最艱難的季節是冬天,牠們很難適應低溫和厚雪,大雪覆蓋草原之後,牠們只能靠刨雪覓草進食。

另外,狼是野馬的天敵,但也是野馬野化過程中的“功臣”。20年來,有130多匹馬被狼吃掉,其中主要是馬駒,但這也逐漸激發出野馬更多的躲避天敵的天性,一些野馬在保護區變得越來越機靈。(新華社)



你知道嗎?

蒙古國(Mongolia),是位於中國以北、俄羅斯以南,被中俄兩國包圍的一個亞洲內陸國家,乃世界第二大內陸國(最大為哈薩克)。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Ulan Ba​​tor)。

13世紀初,蒙古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民​​族後,通過戰爭擴張建立了一個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蒙古帝國。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清朝時期,蒙古國歸屬大清帝國。隨著清朝的瓦解、中華民國建立後,外蒙古於1921年7月11日宣佈獨立。1924年,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6日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宣佈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

蒙古野馬,又稱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學名:Equus ferus przewalskii)或普氏野馬,原產於蒙古國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一帶,是世界上僅存的野馬。於1879年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Nikolay Przhevalsky)首次發現。

蒙古野馬原棲息於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帶,食物主要為禾木科、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莖葉,如蘆葦、芨芨、蒿子、梭梭等。蒙古野馬的耐渴能力很強,可以忍受3至4天不喝水。壽命約25-35歲。

蒙古野馬喜群居,一般一個種群數量為6至15隻,由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牠們的後代組成。每個種群都有明確的活動範圍,並以每天3至6英里的速度在草原上遷移,夜間聚集在一起。

幼馬在成熟後,會被公馬趕出原來的種群,雌馬一般會尋找一個新的種群加入,並繼續繁衍後代,而公馬則會擊敗另一個種群的公馬,佔據牠整個種群,或者從一個種群中偷取一隻或多隻母馬重新建立種群,或者與還未找到種群的小母馬建立新的種群。(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2年5月7日)

延伸閱讀:

台灣‧山野飛鼠保護人
柬埔寨‧獵人變守護神
中國‧成吉思汗的戰馬
中國‧黃羊的守護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