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遇上咖啡館


(法國)在巴黎住上一陣,就會發現法國人喜歡上咖啡館。巴黎有不少咖啡館因文學藝術而聞名天下。有評論家甚至說,是咖啡館造就了法國近現代文學史。此話也許誇張,但幾個世紀來咖啡館與法國文學結下的不解之緣有目共睹。

獲得今年法國文學最高獎龔古爾獎的亞歷克西.熱尼坦言,小說《法國兵法》就是他在咖啡館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在家裡我什麼也寫不出來,只有在咖啡館我才有靈感。奇怪得很,咖啡館內人來人往,些許喧鬧、嘈雜的氣氛反而使我內心平靜,文思泉涌。”

巴黎的咖啡館主要分佈在蒙馬特高地、塞納河左岸的聖日耳曼和蒙巴納斯三地。

蒙馬特高地上名氣最大的是“靈兔”咖啡館。它在聖心教堂後面,看上去很簡樸,一道木柵欄圍著一幢低矮的兩層樓房,酷似一座農家小院。然而,它在20世紀初卻是法國文學和藝術革命的發源地,許多藝術流派誕生於此。當年,每逢夜幕降臨,畢加索、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奈爾等許多畫家和作家便會光顧此地,談論藝術與創作。

塞納河左岸的聖日耳曼是文人墨客頻繁出入的街區,同在一條街上的“花神”、“利普”和“雙偶”是咖啡館裡最有名的。薩特、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繆經常在“花神”咖啡館聚會,討論存在主義文學。

蒙巴納斯也以文學咖啡館眾多而著稱。“丁香”“精英”等咖啡館是詩人波德萊爾、美國作家米勒、海明威等人經常光顧的地方。

許多這些當年的“文藝青年”曾是咖啡館內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他們在這裡交談切磋,相互影響,思想和激情常常碰撞出燦爛的藝術火花,創作出不同凡響的藝術作品。

時至今日,即便是深夜走進這些咖啡館,常常能看到坐在某個角落埋頭寫作的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有人打趣說,只要在聖日耳曼的咖啡館喝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大致瞭解巴黎文學界一天的生活。

咖啡館與法國文學緊密相連。咖啡館不嫌棄這些經濟拮據、消費少的窮作家。“雙偶”“利普”“花神”等咖啡館還設立了自己的文學獎項,每年獎勵並鼓勵那些埋頭創作的年輕作家。

法國人曾對外國旅行家作過一個調查,被問及巴黎最吸引人之處是什麼時,許多人的回答不是盧浮宮、埃菲爾鐵塔等風景名勝,而是散落在巴黎大街小巷的咖啡館。

有人曾把咖啡館比作法國的骨架,說如果拆了它們,法國就會散架。徐志摩曾說,“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館,恐怕會變得一無可愛。”(新華社)



你知道嗎?

“存在主義文學”(existentialist literature)是20世紀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者是丹麥人克爾凱戈爾(Soren Kierkegaard)。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開始在德國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佔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過文藝作品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達到了高潮。60年代後,存在主義思潮漸被其他新的流派所取代,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義文學的變種。

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Simone Weil)和加布里埃爾.馬賽爾(Gabriel Marcel)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薩特(Jean-Paul Sartre)、加繆(Camus A Erpei)、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為代表的無神論存在主義。

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和加繆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前景》、《辯證理性批判》等,奠定了這種文學的理論基礎。

存在主義認為,個人的價值高於一切,只有“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存在主義並認為,人是被扔到世界上來的,客觀的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薩特在他的劇本《禁閉》中有一句存在主義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獄。”

存在主義者把恐懼、孤獨、失望、厭惡、被遺棄感等等,看作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們看來,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動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來臨,無所謂的對死亡的恐懼;而人能知道自己終究不免一死。因此,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從而得出了“存在”就等於“不存在”的悲觀主義的結論。

存在主義者否定藝術的認識作用,認為藝術作品不能反映現實,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心靈的衝動,給人“享樂”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覺清晰、明確起來”。他們認為,藝術家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藝術地再現客觀世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往往是描寫荒謬世界中個人的孤獨、失望以及無限恐懼的陰暗心理,以自我為核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7月29日)

中英對照:

‧【地名】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
‧【地名】聖日耳曼:St.Germain
‧【地名】塞納河:Seine river
‧【地名】蒙巴納斯:Montparnasse
‧龔古爾獎:Goncourt Prize
‧【人名】亞歷克西.熱尼:Alexis Jenni
‧【人名】畢加索:Picasso
‧【人名】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
‧【人名】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
‧【人名】薩特:Jean-Paul Sartre
‧【人名】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人名】加繆:Camus A Erpei
‧【人名】波德萊爾:Baudelaire
‧【人名】米勒:Henry Miller
‧【人名】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