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健行Jomsom路線‧親近大山


  • 一名婦女剛剛購物歸來。(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蕭瑟壯闊的村莊,生活條件艱苦。(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馱運貨物的驢隊,給山民送去日常所需品。(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有時候為了節省力氣,人和畜生都會走在河床上當捷徑。(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沿途經過的村莊,可看見當地人的生活作息。(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耐力十足的挑夫,往往背起比他們身軀更大更重的貨物。(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Marpha村以蘋果聞名,街邊隨時售賣蘋果。(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喇嘛廟裡的一個小喇嘛。這一段山路,處處可見藏文化的影響。(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山路上與一群藏民相遇。(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隨風飄揚的經幡,是信仰的標誌。(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 與世隔絕的孤傲村莊。(圖: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舒國治在《流浪的藝術》一文裡說道,走路是所有旅行形式中最本質的一項。我非常認同他說的,因為只有通過走路,雙腳與大地接觸,緩行觀覽沿途景物,才能深一層領略旅行的真實。也只有走路,才能來到當地人的面前,甚至別人的家裡,進而有了交流的機會,而這恰恰是旅行最珍貴的一環。

因此,我懷念那段健行於尼泊爾Jomsom路線的日子。

Jomsom路線是著名的安納普爾納環山路線(Annapurna Circuit)其中一段,也是尼泊爾境內最受健行者歡迎的一條路線,原因是它路徑清楚,難度不算太高,而且沿途經過的村莊都能提供住宿和膳食,因此甚是方便。

起初,我對自己的體能沒有信心,懷疑自己走向大山的能耐。幸好在博克拉遇上了同胞,在他的鼓勵下,毅然決定邁開腳步,迎向白皚皚的群山環抱之中。後來,我很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要不是去了健行,我的尼泊爾之旅將錯失了許多美好的體驗。也在那之後,每每遇到人問起有關尼泊爾的旅程,我都建議他們一定要走一趟山之旅,因為那時尼泊爾的精華之一,如果沒有上山走一趟,你不算對尼泊爾有完整的認識與體會。

我記得,當時我並沒有什麼完善的裝備。寒衣是有的,鞋子嘛也就是一雙走了很長遠一段路的舊球鞋,並不是專業的登山靴。事實證明,Jomsom路線對一般人來說並不艱難,只要你不刻意和時間競賽,也聽從身體的訊息,累了就休息,不逞強,那麼,完成一段行山之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健行,是親近大山的最好管道。那也是人與大自然最真切對話的方式。每一天,醒來吃過早餐,我就背上輕便的背包,拄著枴杖,朝著更高點走去。我不依賴任何交通工具,也無需依賴任何人,自主地走向我要前往的目的地,感覺非常自由。我一天一天登高,靠著腳步丈量距離,靠著身體感受溫度,靠著疲累計算高度,回歸到人類最初始的遠行狀態,重新認識了身體的本能,還有大自然的變化。

白天,我頭頂著藍天,腳踩大地,把微小的軀體交託給大山。晚上,我和其他健行者擠在燒了炭火的餐桌旁,一塊兒取暖,天南地北地暢聊。深夜,星星滿佈天際,萬籟俱寂,我躲在棉被裡與周圍的大山一同沉睡,直至黎明的到來,一天的步行將再次展開。生活變得再簡單不過,沒有多餘的奢望,沒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只有走路最真實。

堵塞的健行路

真難以想像,沒有汽車通行的健行路上,竟然也會遇到被堵的時候!這一路上,我並不孤單,有很多與我一樣的健行者都在與我同行,只是有些人會從反方向過來,與我擦肩而過。每當遇到其他健行者或當地人,我們都會向對方說聲“Namaste”——那是尼泊爾人的問候語,我們也都入鄉隨俗,伴同著最友善的微笑以當地語問候彼此。除了“人滿為患”,沿途還會遇到驢隊。這些成群結隊的驢子,馱運著貨物,既有日常用品、食材、飲料、煤氣桶,甚至傢俱,在驢夫的鞭策下為山上的村莊送貨去。山上人家的所需品,很大部分都是靠驢隊送去的。也因為這樣,健行者常常在窄小的路徑或搖搖擺擺的吊橋,迎面碰上驢隊,通常,人們都會先讓路給驢子。如果遇上多支驢隊,等候的人也就開始多起來,一個接一個排著隊,耐心等候驢子過完為止。所以,“堵驢”的情況時而發生。

山上的村子

常常,進入一個村莊前,總會先踏上石板路。大塊石頭鋪成的路,讓一路走來的雙腳忽然輕盈起來,因為知道歇息點就近在咫尺了。這時候,還未抵達當天的終點,但可以停下來,找一家小餐廳或旅舍,點一杯熱奶茶暖胃、提提神。

山上許多村莊,深受藏傳文化影響,村民的服飾、廟宇,常常讓人錯覺以為到了西藏。其實如果沒有國界之分,原屬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山民,本來就可以互通。直到今天,尼泊爾的藏民還會利用驢子或犛牛,把麥和米運去中國的西藏,並交換回其他所需的用品,比如鹽和牛肉。

走得越高,看到的村子就越是荒涼。比如Jharkot是其中一個印象非常深刻的村子,孤傲地依附在光禿禿的褐色山體之中,石頭砌成的磚房相伴著只剩下枯枝的樹木,如此蕭瑟,也如此壯闊,讓人看了激動不已。我只是不明白,人為什麼要在如此苛刻的環境建立家園?

也不是所有村子都蕭瑟一片,像Marpha,種滿了蘋果樹,村裡也散發活絡氣氛,陽光充沛的日子,走在村裡的羊腸小徑,或在路邊攤買爽口的蘋果,就很愜意。如果你喜歡與蘋果有關的食物,Marpha可以滿足你,你可以在此嘗到蘋果派、蘋果蛋糕、蘋果茶、蘋果點心……

國際美食雲集

另一個讓感到我驚訝的事,就是我沒想到山上的美食如此豐富。我還以為,山區物資匱乏,食物也必然粗糙簡單。可我忘記了尼泊爾的旅遊業自上世紀70年代就已起步,吸引了眾多西方國家的嬉皮湧來這個神秘的國度,尋找他們的精神伊甸園。長時間與外國人打交道,尼泊爾人已經懂得如何滿足遊客的需求,想來他們也體會了“要留住他的人,必須先捉住他的胃”的道理。

我翻開菜單,映入眼簾的佳餚計有意大利面、英式牛排、美式漢堡、咖啡、紅酒、奶酪等。這些“西餐”,價格廉宜,也似模似樣,只是你吃的牛排可能是犛牛肉,除此之外,味道不差。當然,尼泊爾最受當地人歡迎的Dal Bhat一定不缺,那是一個盤子上盛了米飯和小菜的地道食物,不但便宜,米飯還可以任加,直到吃飽為止。對健行者來說,那是最能補充體力的“勞工餐”了。

挑夫

他們總是一路出現——僂著背,挑著笨重的貨物,穿著簡陋的鞋子徒步上山。他們是挑夫,除了驢子,他們也是給山民送貨的好幫手;也有的挑夫,專門協助健行者減輕他們的負擔。我之前提起我沒什麼裝備就上山,但和這些挑夫比起來,他們才是真正的“輕裝上陣”,有的甚至只穿一雙人字拖就嗒嗒嗒上山下水,看得我目瞪口呆。

這些挑夫,背的東西可多了。說挑夫在背東西也不完全正確,他們習慣把粗繩繫在裝了貨物的籐籮兩邊,然後直接套在頭頂,微微彎腰,就用頭挑起了笨重的貨物。也有的,直接把貨物綁起來,也是將繩子套在頭頂,借用頭的力量扛起了沉重的物件,厲害的挑夫還挑冰箱呢!(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你知道嗎?

尼泊爾具有山國之稱,她也是登山和行山者的天堂。尼泊爾境內的山,有的需要專業登山者才能攀爬,也需要很齊全的裝備,比如冰橇和釘鞋等工具。但是對一般人來說,他們並不想“征服”大山,純粹只是想“親近”大山,只是礙於信心,並對高聳入雲的雪山產生恐懼,再加上不瞭解環境而不曾想過自己有一天也可以當個健行者。

以最受歡迎的安納普爾納環山路線來說,就發現不缺年長者的蹤跡,只是他們多以西方人為主。

安納普爾納環山路線最難的關口,在於翻越5416米高的多隆山口(Thorung La Pass)。如果你不想如此艱苦,可以選擇只走一半的路程(比如Jomsom Trek),即從博克拉(Phokara)出發,然後到多隆山口前的最後一個小鎮Muktina停步,最高點為3800米左右。又或者,你可以直接從博克拉坐小型飛機直達Jomsom,然後從那裡下山,省了許多腳力,但你也因此錯失了體驗逐步登高的樂趣。

總的來說,只要你四肢健全,身體沒太大毛病,走一趟Jomsom Trek絕對不成問題。當然,如果你平日少走動,或從不做運動,身體就算不胖,也必然沉重。因此,建議準備健行的人,在出發前兩個月鍛煉身體,而跑步是最好的選擇,除了可以練腳力,也可以練氣。

除了鍛煉身體,你或許還會顧慮不知道要帶什麼東西去健行,以下是一些基本的配備,或許可以讓你作為參考。

■背包
健行首先要讓自己感到輕鬆,因此背包絕對不能太沉重。你需要帶的只是幾間衣服(或者還有相機),其他沒必要的東西都盡量避免攜帶,減輕負擔。背包的重量最好不超過6公斤。

■ 衣物
羽絨服和抓絨衛衣一定要攜帶,下半身則可穿防風保暖的長褲,裡面搭一條保暖衛生褲,可以加強禦寒的功效。再帶上2套快干的長袖衣作為替換。

■ 帽子、手套
下午山上颳風,冷冽的寒風一吹,耳朵就冷凍得痛起來,因此遮住耳朵的保暖帽子是必要的,手套也是。

■ 枴杖
使用枴杖是為了平衡身體,有助健行。

■ 登山靴
能裹住腳踝的登山靴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可以保護雙腳避免扭傷,特別是崎嶇的山路常常會導致腳踝扭傷。但要特別提醒,千萬不要穿著新買的登山靴健行,以免磨腳。

■ 其他
視個人需求而準備乾糧、藥物、貼身用品等。

官方語言 尼泊爾語、英語

貨幣單位:尼泊爾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