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披新裝迎遊客


(格魯吉亞)由土耳其東北部的黑海口岸進入格魯吉亞(Georgia),中東地區招牌式的喧鬧一一被群山和大海沒收了。人說話的嗓門沒那麼大,菜市場裡的攤販總是安靜的做著生意,格魯吉亞是一個沉默的國家。這個地處歐亞交界的小國若登上國際媒體的頭條,肯定不是好新聞,幾年前和俄羅斯大哥的戰爭,以致北部地區劍拔弩張,現在局勢已經稍微緩和了,一些不愛走尋常路的遊客也慢慢回來了。

“你是歐洲還是亞洲人?”我問在巴統(Batumi)咖啡館裡認識的年輕大學生,顯然的他們也多次自問,遲疑了幾秒鐘,說了歐洲,語氣也不確定。“就算我們自認為是歐洲人,但西歐人也未必認同我們。”他有點無奈的說。當地旅遊局的標語就不會那麼含糊不清,斬釘截鐵的說:歐洲,由這裡開始。格魯吉亞是歐洲還是亞洲,連當地人也說不清楚,或許就是這種曖昧不清的身份讓她多了一股迷人的魅力,正如混血兒。

海濱城市新舊交錯

格魯吉亞的第一站是黑海沿岸的巴統,這海濱城市有種地中海的神氣和神情,也設有林蔭步道、臨海餐廳。由咖啡館走出來,你最先瞥見的是富古典主義風格的歐式建築;擁有白種人膚色及眼瞳的格魯吉亞人;由石頭和磚塊砌成的教堂,但沒走幾步,就遇到坑坑窪窪,整條馬路正開膛破肚,進行鋪設電纜的工程。曾經華美的建築被帆布和鷹架包裹起來,如Christo的作品,輕易引發外人的好奇心,正如格魯吉亞其他的旅遊目的地一樣,巴統也在進行一輪刷洗和翻修。

巴統是格魯吉亞的第4大城,卻更像個小鎮,只有幾條街道和油亮亮的老房子。臨海區塊的入口剛好對著山和海,佔據絕佳地理位置,現在自然也是塊熱火朝天的大工地,燕鷗盤桓於蔚藍的海洋上,背山面水的巴統小巧而精緻。一棟造型獨特的玻璃高樓已經傲然矗立,這個位置向旅人允諾了一扇扇能看見風景的房間,一街之遙的建築尚未完工,效果圖向享樂主義者預示了巴統歡愉的未來。

訪斯大林故居專列

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阿美尼亞是高加索地區的新星,過去她們躲在蘇聯老大哥的重重鐵幕背後,獨立後紛紛向自由市場經濟擁抱,經濟增長率不斷攀高,其中以格魯吉亞最積極對外來遊客展開笑臉,不但對不少國家實行免簽證政策,還積極建設旅遊設施,翻修古城,引入國際品牌大酒店等。阿塞拜疆有石油,阿美尼亞有大量離散人口的匯款,而格魯吉亞的大山大海、漂亮而古老的教堂,都是能現炒現賣的旅遊資源,格魯吉亞雖然對前蘇聯的高壓統治無法忘懷,斯大林也對當地知識份子毫不寬容。但他們不會忘記斯大林也是格魯吉亞人,就出生在距離首都第比利斯兩個小時車程的Gori,現在他的故居、生活用品及專列也都成了遊客消費的“商品”。

千歲城市有活力

1500歲的第比利斯(Tbilisi)是一座漂亮的城市,有山有河,富有層次,登上雄踞於山脊的Narikala城堡,城市風光盡收眼底,教堂往往是最醒目的地標,顯示宗教在當地人心中的位置。格魯吉亞人都是很虔誠的東正教徒,看見教堂會在胸口和額頭連做三次十字架的手勢。

在政府資助下,第比利斯也修繕了不少臨街的民居和公共建築,市中心的老街迎來了咖啡館、精品店和酒吧,最受當地年輕人歡迎的是KGB,以前蘇聯秘密警察為主題,佈置了不少蘇聯風格的海報及用品。

Rustaveli大街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步行大道,第比利斯的繁華全都濃縮於此。路的兩邊都是經過翻修的歌劇院、博物館、政府大樓和精品店等。大街上的氣氛十分嘉年華,當地年輕人總隨性的跳起舞來,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它卻很老了。

素顏街區破敗美

然而第比利斯的美,並不止於這些光鮮的外套,老城裡宛若村莊一樣的街區,尚未打羊胎素,素顏登場更具有一種未經雕琢的破敗美。當地的房子多設有雕花的木陽台,電線的枝枝蔓蔓纏著違章建築,有人在庭院裡種菜養雞,樓房挨著樓房,曲折的街道連著曲折的街道,迸發出一股天然的生命力,無章卻不顯得無趣,在裡面迷路才能找到風景。

新城Vake以蘇聯式公共住宅建築構成,其中夾雜著一些摩登的玻璃幕牆大樓,走進一看,其實是購物商場,擠滿了穿戴時髦的第比利斯新貴及他們熱中的新生活方式。

拳頭這麼大的“小籠包”

深受中亞遊牧民族飲食文化的影響,格魯吉亞人也十分熱愛烤肉,在餐牌上也經常看見各種烤肉選擇。格魯吉亞人也喜歡吃“小籠包”,名為Khinkali,拳頭那麼大,皮厚餡多,咬一口會流出不少的湯汁,同時有素菜和鮮肉餡供選擇,包子的封口皮很厚,一般當地人是不吃的。另一樣經常可見的當地美食名為Khachapuri,那是一種巨型的芝士派,不同地區有自己的版本,由於熱量頗高,一個就能吃飽。格魯吉亞人貪杯,因此用餐時經常能品嘗到當地盛產的葡萄酒。當地葡萄酒偏甜,和我們喝慣的葡萄酒口感不同,需要點時間適應。(香港明報)



你知道嗎?

格魯吉亞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4月9日正式獨立,首任總統茲維亞德·加姆薩胡爾季阿。獨立後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1995年8月24日該國通過新憲法,國名定為“格魯吉亞”,曾為獨立國家聯合體成員。2008年8月與俄羅斯發生了為期5天的戰爭后,格魯吉亞根據議會2008年8月14日通過的決議做出退出獨聯體的決定,並於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續,正式退出。

首都第比利斯,國土面積69,700平方公里,人口5,443,359(1989年人口統計)。主要民族為格魯吉亞族佔70.1%,其他主要少數民族有亞美尼亞族、俄羅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語言為格魯吉亞語,居民多通曉俄語,多數信仰東正教,其塔辛仰伊斯蘭教。

格魯吉亞文化發展極早,可追溯自青銅器時代,當時各部落業已形成,青銅器之製作技藝出現後,不同部落間方開始正式交流。西元337年起信奉基督教,惟基督教之傳入使古格魯吉亞文字消逝無蹤,而由希臘文及敘利亞文所混合而成之新文字替代。

此後300年間格魯吉亞一直捲入拜占庭(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之戰爭中。其後曾歷經阿拉伯與亞美尼亞人之統治;1220年蒙古帝國入主高加索;1386年至1403年間受帖木兒侵襲,格魯吉亞經濟文化遭嚴重破壞,從此一蹶不振。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格魯吉亞與西方聯繫自此中斷300年。

1783年沙俄勢力進入此區,俄國保護格魯吉亞之完整併擁有其宗主權。1804年至1864年間,格魯吉亞諸邦相繼被帝俄兼併。1921年2、3月間,格魯吉亞蘇維埃政權建立,並於1936年併入蘇聯,改稱為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85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大力提倡開放與改革政策,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相繼謀求脫離蘇聯;1990年,格魯吉亞最高蘇維埃決議前蘇聯之聯邦條約違法,並發表主權宣言,更改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

1991年4月9日,宣佈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8月,軟禁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的奪權政變失敗後,以俄羅斯為首之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格魯吉亞一開始並沒有加入,至1993年12月始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2008年8月12日宣佈退出。1996年4月,“格魯吉亞共和國”更名為格魯吉亞。

2008年8月7日,當全球媒體皆矚目於2008年北京奧運之際,格魯吉亞軍隊進攻該國與俄羅斯接鄰的南奧塞梯,試圖將該地納入其政府軍管轄之下。南奧塞梯戰爭由此爆發。

2008年8月8日,俄羅斯軍隊入侵格魯吉亞領土南奧塞梯,並對格魯吉亞軍隊發動一系列空襲。據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表示,在非衝突區亦有平民目標遭受空襲,並一度表示考慮退出奧運,俄羅斯官方則否認發動空襲。歐洲聯盟聞訊旋提出和平方案,俄羅斯方面當即表明“不贊成歐美國家介入”。2008年8月28日,俄羅斯宣佈承認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獨立。作為回應,格魯吉亞於次日決定與俄羅斯斷交。(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