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淡季遊埃斯特角城


  • 面向拉普拉塔河的Casapueblo,很有地中海風情。(圖:香港明報)

  • Casapueblo本來只是間小別墅,經約10年不斷加建新房間,變成一座偌大的建築。(圖:香港明報)

  • 埃斯特角城以多比堅尼美女聞名,不過旺季過後剩下的已不多了。(圖:香港明報)

  • 旺季後的埃斯特角城回歸平靜,早上不乏來遛狗的老夫婦。(圖:香港明報)

  • Calle 20有埃斯特角城Rodeo Drive之稱,名店眾多。(圖:香港明報)

  • 遊艇碼頭邊有個小小的魚市場,經常有幾隻海獅徘徊等魚販把吃剩的魚骨魚頭餵給牠們。(圖:香港明報)

  • 美人魚雕像後,是拉普拉塔河與大西洋的交界﹕大浪一點的正是大西洋。(圖:香港明報)

  • Casapueblo博物館裏陳列了屋主兼藝術家Carlos Páez Vilaró的雕塑和畫作。(圖:香港明報)

  • 一到日落時分,Casapueblo博物館的咖啡座就堆滿人。(圖:香港明報)

  • 農莊最老的建築有逾百年歷史,改建成為旅館。(圖:香港明報)

  • 騎馬欣賞連綿山丘風景,是農莊特色活動之一。(圖:香港明報)

  • 烏拉圭出產的紅酒,主要以Tannat葡萄釀製,單寧酸較重。(圖:香港明報)

(烏拉圭)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Punta del Este),常被比作南美的St.Tropez、Hampton、Ibiza之類;爭妍鬥麗的比堅尼美女,戴香奈兒墨鏡的闊太太,通宵狂歡的畫面即時浮現。我們在淡季到來,發現它的海如想像中蔚藍,卻少了預期的俗氣,多了份靜美。

“Punta del Este is very nice!You'll love it!”途中遇到的人知我們要去埃斯特角城,反應都很一致,我卻有點懷疑。Lonely Planet對這海邊度假區的首段描述是這樣的:“OK,照這計劃行事:曬燈、脫毛、做gym練肌肉,然後出動到Punta其中一個海灘,之後再去城中熱門夜店。”我們隨便在網上找找圖片,看見條條古銅色身軀橫陳海灘,手裡捏了把汗。

埃斯特角城作為南美最“炫”的resort,絕非新事。早在1950年代,好萊塢影星如Rita Hayworth就來這兒度假;1994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在埃斯特角城舉行,達成協議組成世界貿易組織(WTO),正是烏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談判之始。

遊客寵兒
“施丹也買房子!”

這個分隔拉普拉塔河(Rio de la Plata)和大西洋的半島,現在是阿根廷、巴西、美國以至歐洲遊客的寵兒,不止來這兒的河或海灘(視乎沙灘面向拉普拉塔河還是大西洋)度暑假或避寒,到埃斯特角城名店街Calle20買名牌,甚至購入一間間漂亮的公寓當度假屋。“施丹在這兒也買了房子!”陪著我們的當地旅遊局人員說。可是在邁亞密式的公寓大廈之間,我們卻找不到球星和他住所的蹤影。

莫說是名人明星,連一般遊客我們都見得不多。埃斯特角城是個只有7000人口的小城,但一到12至2月就會暴升至50萬人。我們到訪時剛好暑假結束,絕大部份遊客都回到老家去。在Bikini Beach找不到比堅尼少女,只有幾個穿著連身泳裝的太太弄潮兒;在面向拉普拉塔河的Playa Mansa,當地老夫婦帶了自家太陽椅喝馬黛茶(mate),人們在沙灘遛狗、跟孩子玩;到對著大西洋、出名大浪的Playa Brava,也只有疏疏落落的型男索女,倒是有批退休老伯在玩不知名的擲圈圈遊戲。我們樂得清靜,也許年紀大了,覺得沒有夜夜笙歌的埃斯特角城,更加可親。

希臘式白屋
聽詩賞日落

除了海灘,遊客必到的還有Casapueblo。它是烏拉圭著名藝術家Carlos Páez Vilaró在1958年開始打造的一座別墅,靈感來自希臘小島:圓滑線條和白色外牆,都讓人有置身地中海之感,儘管你眼前的其實是看不到邊際的拉普拉塔河。現在這座巨型雕塑已改造成酒店和博物館,其中博物館對公眾開放,讓遊客欣賞Carlos Páez Vilaró的雕塑和繪畫,更重要的是看無敵夕陽美景。

日落前,博物館就會響起音樂,提醒你向西方朝拜落日;然後擴音器忽然傳來一把男聲,“Sol,……”我們只聽懂每句第一個字是“太陽”,原來聲音是藝術家本人,吟誦他題為《太陽》的詩。這首詩是獻給他兒子——他是1972年烏拉圭空軍在安第斯山脈遇空難的倖存者之一(電影《天劫餘生》(Alive)正是改編此真人真事),詩的內容,就是叫人好好珍惜見到太陽的時光。詩句念完,竟正好是太陽消失在水平線的一刻,立時掌聲雷動,同時為無限好的夕陽、藝術家的詩句,還有播放聲帶的精確timing鼓掌。

■Casapueblo
地址:Punta Ballena,Uruguay
電話:+598(0)42578041
博物館門票:120披索(約6.30美元)
參考網址:http://www.clubhotel.com.ar(博物館不設網站,此為酒店網站)

走馬看山
農莊體驗

烏拉圭經濟以出口農產品為主,有很多農莊(estancia),主要飼養牛羊。跟鄰國阿根廷一樣,不少農莊都兼做旅館生意。像離Punta del Este約1小時車程的La Salamora,坐落在Lavalleja省連綿平緩的山丘之間,可以眺望烏拉圭只有514米高的最高峰Cerro Catedral。住客可以跟經理Ricardo騎馬飽覽山脈風景,或者行山瞭解植物品種,吃在客廳火爐燒的烤肉(asado),甚至幫忙幹農活。不過最佳活動,始終是什麼也不做,享受山居生活。

■La Salamora
地址:Ruta Nacional60-Km42,900,Lavalleja
電話:+598(0)99923997
房租:每人每晚130美元起,包括每日三餐及下午茶、自選活動及上網費用
網址:http://www.lasalamora.com

媲美波爾多——葡萄酒明日之星

是的,烏拉圭有出產葡萄酒,還被英國《電訊報》和美國《洛杉磯時報》譽為明日之星。跟阿根廷一樣,烏拉圭的人口主要由意大利和西班牙裔移民組成,生產葡萄酒的技術也是隨這些歐洲移民而來。烏拉圭國土雖小,但氣候溫和,陽光充沛,條件跟法國波爾多相若,適宜種植葡萄。正如阿根廷有Malbec,智利有Carmenere,烏拉圭主要生產的,是19世紀由法國人Pascual Harriague引入的Tannat葡萄。Tannat之所以得其名,是因為它單寧酸含量高,正合喜歡法國紅酒人士的脾胃。(香港明報)



你知道嗎?
鉆石之國美譽

位於南美洲東南部,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朝鮮鄰巴西,西界阿根廷,東南瀕大西洋。首都為蒙得維的亞。1825年8月25日從巴西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境內大部份地勢平坦,農牧業發達。現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烏拉圭屬溫帶氣候,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譽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寶石而又盛產紫晶石,被譽為“鑽石之國”。

國家元首總統:何塞.穆希卡(JoséMujica),2010年3月1日就職,任期5年。
坐標:南緯33°,西經56°。
國界:瀕臨南大西洋,與阿根廷和巴西接壤。
最大的城市:蒙得維的亞、薩爾托。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
貨幣:烏拉圭比索
國慶日:8月25日(1825年獨立)
國際域名縮寫:UY
國際電話區號:+598
人口總數:3,477,778(2008年7月統計)
民族:白人(88%)、混血人種(8%)、黑人(4%),另有人數極少的美洲印第安人。
主要宗教:羅馬天主教(66%)(全國近一半人口定期去教堂做禮拜)、新教(2%)、猶太教(1%)、其他宗教(31%)。
語言:西班牙語、巴西邊境使用的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的混合語。
教育普及度:98%(2003年統計)

歷史
早期的烏拉圭河東岸地區居住著查魯亞印第安人。1516年初被西班牙探險隊發現。1680年後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爭奪的對象。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蒙得維的亞,烏拉圭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76年西班牙將此地區併入拉普拉塔總督轄區。1811年民族英雄何塞.阿蒂加斯領導人民進行獨立戰爭,並於1815年控制了全境。1816年葡萄牙再次入侵,並於1821年7月將烏併入巴西。1825年8月25日,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等一批愛國者收復了蒙得維的亞城,宣告烏拉圭獨立,並將8月25日定為國慶日。20世紀上半葉,烏經濟穩定、社會安寧。1973年發生軍事政變。1984年7月,軍政府決定還政於民。由於它位於烏拉圭河的東岸,故國名定為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同年11月紅黨候選人胡利奧.瑪麗亞.桑吉內蒂當選總統,烏拉圭恢復民主憲制。(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