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脫北者求助熱線


(韓國)在首爾金融區的一間辦公室裡,8名輔導員各忙著於電話的一端,向撥電來諮詢的朝鮮難民“講解”韓國這個“新世界”。

這所實驗性呼叫中心是由朝鮮難民基金會(North Korean Refugees Foundation)於去年5月開設,目前每個月平均接獲1120通電話,顯示難民們在適應韓國競爭的資本主義生活上仍面對難題。

1950年至1953年的朝鮮半島戰爭結束後,韓國開始迎來從實行強硬社會主義且貧困的朝鮮逃出的民眾。但最近這幾年,這批“脫北”人潮可說是源源不絕。1953年後逃到韓國的2萬3700人之中,有將近1萬人是在最近4年才來到的。

剛抵韓的難民得先在“哈納文重新安置培訓中心”(Hanawon government resettlement centre)住上三個月,接受就業前培訓和學習基本的生存技能,如怎樣購買地鐵車票及如何使用信用卡。他們離開培訓中心時,還將獲得財務及房貸上的支援。

呼叫中心的其中一名輔導員馬順姬(Ma Soon-Hee,譯音)說:“他們會在哈納文接受三個月的培訓,但很多時候這還是不足夠的,因為韓國這裡的社會系統大不相同。 ”馬順姬本身也是一名“脫北者”,她說:“適應韓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最困難的。他們往往不瞭解,要努力工作才能賺取更多的收入,而且人們所獲得的薪酬也有階級之分。”

馬順姬告訴記者,一些把家屬留在北方的人偶爾會萌起返鄉的念頭,因為他們不僅覺得孤單,更發現在韓國討生活並不容易。

她說:“長久以來,北方人們的食物、工作和金錢,都是經由當局安排和派發,一時之間要他們適應韓國的生活是很困難的……他們來到韓國所獲得的自由,只會被殘酷的現實磨光。”

呼叫中心的熱線全天候開放。許多來電者透露,他們在尋找工作、住房和重置基金等方面需要援助,因為他們發現相關條例太複雜難懂。輔導員因此需要向他們講解政府所提供的援助有哪些,而來電者是否符合接領的資格。

輔導員有時候也會接到一些奇怪的詢問電話。曾經有一名婦女就問,她可以在哪裡買到包菜和一些做泡菜的材料。

另一名婦女則想問關於她的婚姻狀況。她隻身“脫北”來到韓國,家人還留在朝鮮;她想知道自己在韓國是否被視為單身。

幾乎所有的朝鮮難民都會先越境進入中國,但一旦被發現,他們將會被遣返回國。而那些想來韓國的難民,則必須先到東南亞國家轉一趟。

馬順姬曾接獲一對朝鮮姊妹從泰國撥打來的電話,請求她致電韓國領事館,好讓因班機延誤滯留的她們可在領事館過夜。她及時幫上忙,而這對姊妹之後就飛抵韓國。

目前,呼叫中心內的輔導員有4人是道地的韓國人,另外4人則曾是朝鮮難民。他們分成兩人一組,協力工作。

現年61歲的馬順姬是在1998年逃離朝鮮的。她在中國住了5年之後,方於2003年來到韓國。她說:“我剛到韓國時,根本沒有培訓這回事。我們即刻就要投入社會裡,一開始我整個人非常茫然。現在他們擁有更好的制度,整體情況肯定大有改善,不過我覺得人們還是需要得到幫助。”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智囊團去年7月份的報告指出了這當中的問題。報告說,許多難民幾乎難以融入新社會,他們都在掙扎求存。

新抵韓的朝鮮難民普遍上年紀較小、教育程度低、健康狀況差,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技能,但他們卻必須適應這個靠文憑和人脈找工作的新環境。

報告指出,難民們來自於一個人生大多數決定都由權威官僚作主的國家,他們現身處的環境“充滿令人費解的現代性元素、大量的消費和抉擇,頓時間讓他們感到難以承受。”

報告呼吁首爾政府採取新措施,包括立法禁止歧視這些難民。

報告指出:“短短幾十年接納2萬名難民並不簡單,這對於那些希望朝鮮垮台,卻不想方設法讓難民更加融入這個社會的人來說,應當視為一記警鐘。”(原文:法新社)

英文版:Helping North Koreans adapt to the outside world



你知道嗎?

脫北者,又稱逃北者,原指離開朝鮮(北韓)到韓國(南韓)的人們,現在泛指通過非正常渠道離開朝鮮到別國的朝鮮民眾。

1953年7月27日朝鮮半島戰爭結束後,南北韓雙方在板門店簽署《南北韓停戰協定》,確立了以北緯38度線及其周圍地區所組成的朝韓非軍事區,將朝鮮半島分成南北兩側。北方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控制,南方則由大韓民國(韓國)控制;而非軍事區的管理與監督,則由軍事停戰委員會負責。

朝鮮前最高領導人金正日2010年12月17日猝逝後,曾引發各方對兩韓統一可​​能性的臆測。有專家指出,朝鮮半島若要實現統一,以中港“一國兩制”的模式逐步融合,將比東西德快速合併成本為低,但恐會引起主權從屬爭議。

美國彼得遜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諾蘭(Marcus Noland)指出,兩韓統一的成本多少,關鍵在於融合的速度與廣度,及統一後政府能否控制人口與資金流向,差異可由數百億至逾萬億不等。

以德國為例,1990年時東德人口為西德的四分一,西德的人均收入則比東德高4倍,兩國即時合併,社會衝擊雖大,但仍可處理;相比下,朝鮮人口達韓國一半(2500萬),但韓國人均收入卻較朝鮮高17倍,意味收窄兩地經濟巨大落差需付出極大代價。採用德國模式,雖可迅速改善朝鮮經濟環境,但隨著貧窮人口湧入富裕南方,南方資金則大舉流向經營成本較低的北方,最終可能拖垮韓國經濟增長。研究員指,若兩韓以德國模式統一,25年後的韓國人均GDP,會比沒有統一少20%。

盛經濟師Goohoon Kwon在2009年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兩韓以“一國兩制”模式統一,容許統一後國內同時存在兩種政治及經濟模式、限制國內人口和資金遷移,統一成本將是最低,若管理得宜,統一後兩韓在30至40年內發展,甚至可超越法德以至日本。 “一國兩制”模式的好處,是可先逐步改善朝鮮落後的基建、融入環球經濟巿場。

但一國兩制將帶來兩國從屬問題,若朝鮮接受韓國大舉投資,必削弱朝鮮領袖權力的合法性,有如從屬於韓國,朝鮮統治集團恐不願接受。另外,雖然朝鮮年輕勞動人口湧入,可改善韓國人口老化問題,但同時朝鮮勞工將推低韓國低技術工人收入,加劇貧富懸殊,兩​​地人民的歧見亦可令社會緊張。 (香港明報)

中英對照:

‧輔導員:counsellor
‧叛逃者:defector
‧難民/逃亡者:refugee
‧資本主義者:capitalist
‧社會主義者:socialist
‧遣返回國:repatriation
‧領事館:consulate
‧智囊團:think-tank
‧證書:credentials
‧官僚體制:bureaucracy
‧現代性:modernity
‧消費:consumption
‧融合:integration

延伸閱讀:

朝鮮‧悄悄掀數碼革命
朝鮮‧為自由掙扎求存
韓國‧跑腿服務解疑難
韓國‧拯救腦袋治網癮
韓國‧一人五張信用卡
韓國‧加班工作何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