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殘留孤兒過新春


(日本)日語中有一個特殊的詞彙“殘留孤兒”,特指二戰結束時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撤回國,而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孩子,小說《大地之子》讓“殘留孤兒”這個詞在中國也被人們熟悉起來。2月2日中午,居住在東京都目黑區等處的“殘留孤兒”們齊聚目黑區民中心,慶祝農曆新年到來。

此次新年會是由目黑區政府生活福祉課(課相當於中國的處)舉辦的。據課長田邊俊子介紹,主辦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殘留孤兒”們之間的交流,瞭解他們生活方面面臨的困難,今年是第3次舉辦類似活動了。目前,目黑區內有14名“殘留孤兒”,分散在8個家庭中,雖然人數很少,但是目黑區政府也很重視關照他們的生活。

當天,出席活動的除了目黑區的“殘留孤兒”,還有北區、港區的“殘留孤兒”,將近40人,當年的孤兒如今都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其中還有幾名一直幫助“殘留孤兒”的志願者。

實際上,嚴格來說,他們並不都是孤兒,有的是隨媽媽一起在中國生活的,比如吉賀章和中村英雄,都是隨媽媽在中國生活,也有一些日本成年女性戰後留在了中國,所以日本一般稱這些回國的人為“殘留邦人”,“邦人”就是僑居國外的日本人的意思。應該說,“殘留邦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雖然大家每人胸前都挂著書寫著地道日本姓名的名牌,很多人也是地道的日本人面孔,可是教室內交織的卻是地道的中文。對“殘留孤兒”們來說,中文遠比日文流利。

由於正好是農曆新年時節,所以大家特地動手包了餃子。眾所周知,日本餐館的餃子都是指鍋貼,很難見到水餃。而“殘留孤兒”們不僅包出了地道的中國水餃,親手烹制的紅燒肉、豆腐絲、麻婆豆腐、麻團等也都是地道的中國菜,可見“殘留孤兒”們仍喜歡中餐的口味。

“殘留孤兒”上世紀80年代回國時,都已至少40來歲,所以學習日語比較吃力,而且很多人缺乏一技之長,加之生長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融入日本社會比較困難。

得知記者來自中國,大家都高興地上來用中文打招呼。中村英雄操著一口上海口音的普通話說,他的爸爸是個“日本鬼子”,在他4歲的時候戰死了,戰後就和媽媽留在了上海。據他介紹,“殘留孤兒”絕大多數都來自中國東北,來自上海的只有10人左右。他1987年就回到日本了,可至今日語還是結結巴巴。他致辭時介紹了自己和老伴擔任志願者,幫助鄰居一位94歲的老太太到醫院探望兒子的事跡。雖然準備了文稿,並且用假名標注了發音,可是念起來還是有些磕磕絆絆。

杉本欽也今年已75歲高齡,總愛讓別人叫他“老吳”,他祖籍煙台,夫人是殘留孤兒,他們是32年前從哈爾濱回到日本的。如今,他興辦的恒大產業株式會社在東京銀座有自己的辦公樓,在中國各地也建了多個事務所,可以說是殘留孤兒家庭中少有的成功者。

吉賀章今年66歲,在北京長大,所以操著一口流利的北京話。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學習自動化控制,1987年來到日本後,進入公司工作。

能夠進入日本公司工作,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人士了。據生活福祉課的職員瀧口晴美介紹,由於日語水準不高,就業存在困難,所以“殘留孤兒”多數都是從事一些不需要用太多日語的體力勞動,打打零工等。由於日語不好,融入社會困難,所以一些“殘留孤兒”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自殺。瀧口晴美是在日華人,來日本留學後,與日本人結婚後留在了日本。作為區政府的職員,她一直關注“殘留孤兒”問題。

由於很多“殘留孤兒”就業困難,所以生活水準遠較日本人低,加之壯年時期未能在日本國內就職,未享受高速增長期的經濟果實,“殘留孤兒”多數沒有加入國民養老金,所以養老面臨巨大難題。

經過“殘留孤兒”們長年的訴訟,2007年11月28日,日本國會通過了《修正中國殘留邦人支援法》,2008年1月1日開始施行。在一般的全額國民養老金之外,日本政府還會提供額外的補貼,使“殘留孤兒”的生活不低於日本人的最低生活水準。不過,“殘留孤兒”們還是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再提供一筆一次性賠償。

中村英雄高興地說,現在“殘留孤兒”享受著五大免費,即住房、自來水、醫療、交通和學習等都免費。他拿出東京都銀發交通卡說,現在乘坐東京都經營的公共汽車和地鐵全都免費,到日語教室學習等也都免費。

吉賀章說,回到日本,總覺得日本社會的親情不像中國那種重,親戚也不怎麼往來。他說,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永遠割捨不了對中國的感情,即使現在,日本隊和中國隊比賽,他還是支持中國隊。他讓大女兒到北京大學留學,二女兒去復旦大學留學。他的媽媽和姥姥的墓都在中國,每年都回中國掃墓。

如今,從中國回日本的“殘留孤兒”約有2500人,連家屬達到1.9萬人左右,其下一代仍存在融入日本社會的問題,甚至有一些人組織了黑社會團夥。“殘留孤兒”及其衍生的問題,在戰後60多年的今天,依然沒有消弭。(新華社)



你知道嗎?

《大地之子》是日本作家山崎豐子的小說,以二戰後日本殘留在中國東北的孤兒為主角。1995年由日本NHK與中國中央電視台合作改編為電視劇,全14集。

故事內容大概:日本戰敗後,日軍日僑撤出中國東北,少年松本勝男與家人失散,遭人販子拐騙流落街頭,被善心的老師陸德志帶回家撫養,改名為陸一心。陸一心大學畢業後任工程師,與趙丹青的初戀卻因日本人的背景而無疾而終;文革爆發後,陸一心在工廠被揭發是日本人,遭下放至內蒙勞改,受盡折磨,卻也因此結識在當地擔任巡迴護士的江月梅。透過江月梅,陸徳志得知養子的處境,四處奔走營救,陸一心才得以回到城市工作。

文革結束,陸一心與江月梅結婚生下一女。在工作​​場合,陸一心與前來中國協助興建製鋼廠的生父松本耕次相遇,並尋獲目前改名張玉花的妹妹敦子,但多年的貧困生活使敦子積勞成疾,重逢後不久即撒手人寰。妹妹死後,陸一心終於和生父相認。(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最後修訂於2011年9月29日)

延伸閱讀:中國‧跨越國界的母愛